夏至已過,盛夏腳步漸近,熾熱陽光與悶熱空氣給身體帶來不少挑戰,此時飲食調理至關重要。 傳統認為綠豆和豆腐是夏日消暑佳品,但從中醫養生角度,夏天建議少吃這兩種,而應多吃另外四樣食物。這樣能更好地達到養陽祛濕的效果,幫助人們輕松應對炎炎夏日。
為何少吃綠豆和豆腐
綠豆性涼,清熱解毒、消暑利水,在酷熱難耐時,一碗冰鎮綠豆湯確實能帶來片刻的清涼。但夏天人體陽氣外浮,脾胃相對虛弱,過量食用綠豆這種寒涼之物,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尤其是體質虛寒、脾胃虛寒的人群,更應謹慎食用綠豆。
豆腐雖營養豐富,富含優質蛋白質,但同樣屬于偏涼性食物。在夏天,人體需要更多的陽氣來抵御外界的濕熱,過多食用豆腐可能會使體內陽氣受損,影響身體的正常代謝和免疫功能。而且,豆腐中含有一定量的嘌呤,對于痛風患者來說,夏天食用過多豆腐可能會誘發痛風發作。
多吃四樣,養陽祛濕
生姜:溫中散寒的“夏日良藥”
“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這句俗語充分說明了生姜在夏天的養生價值。生姜性溫,溫中散寒、解表發汗。夏天人們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里,又喜歡吃冷飲、生冷食物,容易導致寒邪入侵體內,引發感冒、腹痛、腹瀉等問題。此時,適量食用生姜可以幫助身體驅散寒邪,溫暖脾胃。
可以將生姜切成薄片,加入紅糖煮成姜糖水,每天早上喝一杯,既能暖胃驅寒,又能提神醒腦。也可以在炒菜、燉湯時加入一些生姜絲,既能增添風味,又保健。
山藥:健脾益胃的“地下寶藏”
山藥是藥食同源的佳品,能健脾益胃、益肺止咳。夏季脾胃功能較弱,易出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而山藥含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有助于脾胃消化吸收。 其吃法多樣:清蒸后直接吃,軟糯營養;切小塊與大米煮成山藥粥,易消化,適合各年齡段;還可與排骨同燉,味道鮮美又滋補,是夏季養身的好選擇。
薏米:祛濕利水的“天然利器”
夏天濕氣較重,人體容易受到濕邪的侵襲,出現頭身困重、四肢酸楚、食欲減退等癥狀。薏米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是祛濕的佳品。
可以將薏米與紅豆一起煮成薏米紅豆粥,這是經典的祛濕食療方。將薏米和紅豆提前浸泡幾個小時,然后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大火煮開后轉小火慢燉,直到薏米和紅豆軟爛即可。此外,還可以將薏米磨成粉,與面粉一起制作成薏米饅頭、薏米面條等,既美味又健康。
羊肉:溫補陽氣的“夏日珍饈”
很多人覺得羊肉是冬季食物,其實夏天適量吃也有好的養生效果。羊肉性溫,能溫補陽氣、益氣補虛。夏季人體陽氣外浮,體內陽氣相對不足,適當吃羊肉可補陽氣、增強抵抗力。 夏天吃羊肉要注意烹飪方式和量,可選擇清燉:羊肉切塊焯水,加姜片、蔥段、料酒和適量水,小火慢燉至熟爛。清燉羊肉湯鮮營養,不油膩,但不宜多吃,以免上火。
夏日飲食注意事項
除了多吃上述四樣食物外,夏天飲食還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飲食要清淡,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如黃瓜、西紅柿、苦瓜、西瓜等,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和水分,有助于清熱解暑。其次,要保證充足的蛋白質攝入,可以選擇瘦肉、魚類、蛋類、豆類等食物。此外,要少吃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避免加重腸胃負擔。
夏天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飲食養生的季節。少吃綠豆和豆腐,多吃生姜、山藥、薏米、羊肉這四樣食物,遵循科學的飲食原則,才能養陽祛濕,保持身體健康,輕松度過炎炎夏日。讓我們從現在開始,調整飲食結構,用健康的飲食為身體注入活力,迎接美好的夏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