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時年50歲的宋太祖趙匡胤突然在萬歲殿逝世。當文武百官們從悲痛與震驚中清醒過來,發現登上皇位的并非宋太祖已經成年的兒子,而是他的兄弟,晉王趙光義。
作為終結五代亂世的開國君主,趙匡胤兼具武功與智慧,他為什么會在兩個兒子都已成年之時,將皇位拱手讓給兄弟呢?
透過千年歷史的迷霧,兩個關鍵詞勾繪出探尋這一重大權力更替的基本脈絡,那就是金匱之盟與燭影斧聲。
一、金匱之盟:杜太后的遺囑
記載于《宋史·列傳一》的金匱之盟主角是杜太后、宋太祖和趙普。根據這一記載,杜太后“治家嚴毅有禮法”,無論是對治國還是治家都有獨特看法,并經常以此訓導兒子。
杜太后的影視形象,圖源網絡
趙匡胤即位之初,眾人歡喜慶賀之時,唯有杜太后滿臉擔憂,看上去郁郁不樂。別人問她原因,她正色說道:“我聽說當君主并不容易,他掌管著天下萬民的命運,如果治理遵從大道,這個位置才堪稱尊貴。如果治理失道,君主恐怕連做普通人的機會都沒有了,所以我才憂心不已!”
趙匡胤聽了母親的話后,連忙跪在地上說道:“我一定謹記您的教誨!”
從這件事來看,杜太后確實是一位極具憂患意識、頗有遠見卓識的杰出女性,趙匡胤對她保有足夠的尊重與孝敬。
這樣的母子二人,能夠締結金匱之盟就可以理解。
金匱之盟締結于杜太后病危之際。961年,杜太后病重,宋太祖趙匡胤經常侍奉左右。
有一天,杜太后召來趙普,當著他的面問了趙匡胤一個問題:“你知道你為什么能得到天下嗎?”
趙匡胤的回答非常謙遜:“因為祖宗和父母積德有余!”
趙匡胤的影視形象,圖源網絡
雖然自己被抬到很高的位置,但是杜太后并不認可,她說道:“你之所以得到天下,是因為周世宗把天下交到了年幼的孩子手里!假如他讓年長君主掌管天下,天下又怎么可以為你所有呢!你要吸取他們的教訓,百歲后應該傳位給你兄弟!讓天下擁有年長的君主,這才是社稷之福啊!”
趙匡胤只有頓首答應。
誓約由此締結,杜太后還特意囑咐趙普將其記錄下來,然后藏于金匱之中,交給專人秘密保管,史稱“金匱之盟。”
二、兄弟與兒子
立下金匱之盟的時候,趙匡胤34歲,次子趙德昭10歲,四子趙德芳2歲,長子和三子早夭。如果趙匡胤于幾年之內去世,杜太后的預判顯然就很有先見之明,此舉將在很大程度上保證趙宋王朝的穩定。可是,這位極富智慧的老人卻沒有把時間考慮在內:趙匡胤在位長達16年,到他去世的時候,趙德昭26歲,趙德芳18歲,如果趙匡胤用十幾年時間著意培養兒子為儲君的話,由兒子繼位未必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趙德昭的影視形象,圖源網絡
可惜歷史一向沒有如果。不知道是因為趙匡胤過于看重金匱之盟,還是趙光義的表現太好,或者是趙匡胤日理萬機,根本沒時間考慮培養兒子成為繼承人的問題。歷史記錄的事實就是:趙匡胤在位16年時間,他一直沒有冊立太子,反倒對兄弟趙光義表現出更多的器重。
趙光義比趙匡胤小12歲,趙匡胤即位的時候他不過22歲。不知道是因為年紀較小,還是趙光義就沒有特別突出的性格特征或者光輝事跡,關于趙光義,他在歷史上的記載更像是趙匡胤的影子:15歲時,因為哥哥在后周朝嶄露頭角,趙光義被任命為右班殿直,從此步入仕途,成為后周的下級軍校。
趙光義的人生開掛起步于趙匡胤即位,他被拜為殿前都虞侯,之后就飛速升遷,逐漸掌握了一定兵權。杜太后去世以后,趙光義被任命為開封府尹、同平章事,973年受封為晉王,位在宰相之上。
五代的政治傳統中,“親王+京尹”的職位組合簡直就是儲君的隱形加冕,更何況趙匡胤一直沒有冊立太子,趙光義在朝廷的位置有多么重要顯而易見。無論是趙光義還是朝臣幾乎都心領神會,認為趙匡胤已經默許兄終弟及的傳承路徑。
趙光義的影視形象,圖源網絡
趙匡胤也從不吝惜表現出對趙光義的喜愛。有一次趙光義病重,趙匡胤前去探望,竟然親自為趙光義艾灸。看到趙光義皺眉喊痛,趙匡胤居然用艾灸自己,以此試探艾條的溫度。這時的趙匡胤,哪里像位居九五之尊的帝王,倒更像是體恤手足的兄長。
不僅如此,根據《宋史·本紀》記載,趙匡胤還經常對身邊人說:“光義龍行虎步,他出生時還有異象,將來他一定是位太平天子,福德是我不能相比的!”儼然已經把趙光義作為皇位的繼承人看待。
趙匡胤如此厚待趙光義,“燭影斧聲”的事件可能會發生嗎?
三、燭影斧聲:開寶九年的謎團
據《續湘山野錄》記載,976年十月十九日夜,正在病中的趙匡胤召晉王趙光義入宮議事,二人沒有留人在屋內服侍。燭影搖曳中,宮外的宦官宮女只見晉王時而離席作推辭狀,突然又聽到斧子戳地之聲,宋太祖高喊“好做!好做!”
次日凌晨,宮人們發現太祖已然去世,隨之即位的就是晉王趙光義,他因此背上了“弒兄”的罪名。
相關影視形象,圖源網絡
暗夜中,燭影斧聲并不真切,趙匡胤的“好做,好做”也難辨真意,趙光義的罪名與即位就都顯得撲朔迷離,真假難辨。不過,《續湘山野錄》畢竟不是正史,而是北宋僧人文瑩撰寫的野史類筆記,內容的真實度就更像基于民間揣測與個人好惡的“再創造”:趙光義在哥哥去世、有兩位成年侄子健在的情況下即位,難免讓人質疑“不仁”,招來民間的惡意揣測勢在難免。
四、權力的傳承:穩妥安全是第一目的
撇開道德評判以及家族感情等諸多因素,趙匡胤傳位給弟弟,除了遵從母親遺命之外,顯然也是王朝在亂世中生存的必然選擇。剛剛過去的五代時期,不少君主死于非命,政權更迭中,兄終弟及是常見選項,即使是年長養子也有繼承皇位的機會。趙匡胤成長于那個時代,讓王朝穩定是首要目的,而不會只狹隘地考慮將皇權局限于自己的子孫之中。
對于趙光義來說,作為趙宋王朝皇室的重要成員,從陳橋兵變到其后的一連串征討,他始終是趙匡胤最親近和倚重的得力助手,無論從能力到心智,由他即位顯然比少經世事的皇子來得更為穩妥。更重要的是,趙光義擔任開封府尹十余年時間,又有親王的身份,無論資歷還是權力都刺激他更大的野心。在這野心的支配下,他編織起覆蓋京畿的權力網絡,這網絡甚至強大到宋太祖晚年難以與之抗衡。
趙匡胤等人的影視形象,圖源網絡
宋太祖或許曾經真心想將皇位傳給弟弟,到他在位后期,當他看到趙光義隨著權力與地位提升逐漸膨脹后,或許會改變初衷,不過此時,趙光義已經足夠強大,形勢不再是趙匡胤可以隨意扭轉的。至此,無論趙匡胤意愿如何,趙光義對于皇位都是勢在必得。“燭影斧聲”或許只是民間揣測,卻自有其合理性而存在。
讓人深思的是,按照金匱之盟,趙光義應該在百年后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兄弟趙廷美,然后再由趙廷美傳給侄子趙德昭、趙德芳。不過離奇的是,這三位合法繼承人在趙光義即位后相繼離世,徹底退出了皇權的競技場。從此,皇權成為在趙光義子孫中傳承的專利,直到一百多年后,宋高宗趙構將皇位傳回宋太祖七世孫趙昚手中,皇位終歸太祖血脈。
歷史像是輪回,又像是冥冥中對仁厚道義的補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