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自衛反擊戰前,開國中將王必成調任武漢軍區未能上戰場,十分遺憾。
1979年1月的春城昆明,寒風裹挾著戰前特有的肅殺。開國中將王必成站在司令部作戰地圖前,手指劃過紅河兩岸密密麻麻的標記——這些部署凝結著他數月心血。電話鈴聲刺破沉寂,中央軍委一紙調令抵達:即刻赴任武漢軍區司令員。
將軍握著話筒的手指關節微微發白。僅一個月前,他剛接到準備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密令,此刻沙盤上的箭頭、兵力配置、后勤補給路線,皆由他親自推演確定。東西兩線分別由許世友與楊得志坐鎮,此戰關乎國威,不容有失。軍人以服從為天職,他放下電話,望向窗外集結的部隊,喉結艱難地滾動了一下。
當夜書房燈光徹夜未明。將軍枯坐案前,摩挲著淮海戰役中繳獲的鋼筆。驟然起身走向書柜,捧出珍藏多年的前線將士名冊,指尖撫過一個個名字。黎明時分,他喚來子女,聲音沉如金石:“我雖去不了前線,但王家兒女必須上戰場!”
長子王蘇炎時任南京軍區某部連長,次子王東炎在總參直屬部隊服役,女兒王曉炎是軍醫大學畢業生。三張年輕面孔在父親面前挺直脊梁。更令人動容的是已有兩月身孕的大兒媳,身為部隊醫院護士的她執意請纓:“爸爸,讓我隨醫療隊上前線!”王必成凝視兒媳微隆的小腹,目光顫動卻終是重重點頭——此刻他送走的不僅是四個兒女,更是腹中尚未降生的第五個王家戰士。
硝煙彌漫的2月17日,炮火撕開中越邊境的黎明。
在云南前線野戰醫院,王曉炎晝夜不休處置傷員;王蘇炎帶領尖刀連穿插敵后,在探某高地爭奪戰中三次擊退反撲;王東炎在通訊中樞保障著西線指揮部與前沿陣地的血脈暢通;而大兒媳挺著孕肚穿梭于擔架間,止血包扎的手從未停歇。當許世友指揮的東線大軍攻克諒山,楊得志統領的西線部隊勢如破竹,王必成在武漢作戰室凝視戰報,指尖久久停留在子女所在部隊的番號上。
捷報傳來時,將軍庭院里的桃枝已綻出初蕾。四個身影帶著戰火風塵安然歸來——王蘇炎與王東炎各獲一枚三等功勛章,王曉炎搶救百余名傷員的記錄載入戰地醫療史,大兒媳的孕肚已明顯隆起。王必成輕撫兒媳腹中躍動的生命,終于展露被調離昆明后的第一個笑容:“這是我王家第五個戰士!”
調令下達時,這位從黃麻起義走出的老將未嘗不感憾恨。然其以最深沉的家國大義,將滿門骨血化作五柄利劍刺向疆場。當1989年王必成將軍病逝南京,遺囑唯有一句:“骨灰撒在曾經戰斗過的戰場。”——那里有他失落的指揮位置,更有代他沖鋒的五個戰士用熱血烙下的忠誠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