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VR設備,化身記者,追隨意大利青年Alex的時光足跡,就能置身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流光溢彩的南京大戲院(上海音樂廳前身),感受復古繁華;漫步青瓦白墻的江南水榭,體驗雅致清幽,抬頭就見豫園九曲橋,甚至還能穿越水底世界;站在外灘感受風霜雨雪;每扇窗欞、每張樂譜都暗藏歷史彩蛋……
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
聯(lián)合上海戲劇學院、科技品牌vivo,
推出的全球首個沉浸聲VR體驗重磅大作
《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
7月18日至8月31日,
觀眾可走進這座音樂殿堂,
以數(shù)字科技重塑歷史肌理注入未來想象。
“95年前上海音樂廳建立的時候,原名南京大戲院,是一個因電影而誕生的劇場,走在技術前沿。如今,當我們又一次站在歷史發(fā)展的路口時,技術再一次賦予音樂廳一個新的可能。”上海音樂廳總經(jīng)理方靚這樣介紹《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的創(chuàng)作緣由。
在她看來,歷史就是上海音樂廳的優(yōu)勢,“但弱勢是場地很小,我們一直在思索如果把它‘打開’,不僅是物理空間上的,更要在虛擬空間里找到無限可能。”而VR技術給了方靚答案。
在《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中,制作團隊基于前沿攝影測量技術,對上海音樂廳建筑進行高精度的三維數(shù)字化重建,令上海音樂廳建筑的前世今生轉化為了立體記憶。“甚至我們在第一次創(chuàng)作音樂廳門口的場景時還特意請了歷史學專家,專家說三層高的音樂廳是當時最高的建筑,為此我們又把原本繁華的場景推翻重做,為的就是尊重歷史。”制作團隊告訴記者。同時,通過海量高清影像采集,制作團隊精準捕捉建筑內外豐富的細節(jié)與風貌,生成既保留視覺真實性又適配VR運行的數(shù)字化孿生體。
作為全球首個沉浸聲VR體驗項目,制作團隊打造出具有真實空間感的 360° 三維聲場。該系統(tǒng)采用 14 路水平環(huán)繞聲道與 8 路頂部聲道組合布局,突破傳統(tǒng)音頻空間扁平化的局限,呈現(xiàn)更加完整、生動的聽覺體驗。“你不僅是故事參與者,更是音樂傳奇的親歷者。”項目創(chuàng)意團隊如此定義《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的體驗內核。
在300㎡超大空間內,由南京百音聲學技術團隊通過實時音源定位系統(tǒng),使著名琵琶演奏家趙聰創(chuàng)作的琵琶組曲《樂鳴東方》獲得了空間化演繹。作品中《為儂詞》訴說滬劇與琵琶繪江南柔情;《夜上海》重現(xiàn)外灘風情;《樂鳴東方》奏響上海的時代強音。
體驗者佩戴VR設備后,浦東派琵琶的絲竹顫音可精準縈繞于耳畔,恢弘聲浪自不同高度傾瀉而下,在三維空間內自然交織成“傳統(tǒng)—國際—現(xiàn)代”三樂章敘事,使每根聽覺神經(jīng)感知聲波位移軌跡。這種聲景融合技術顯著提升了環(huán)境氛圍包裹感,體驗者能感知聲音從任意方位傳來。
值得一提的是,每位體驗者還將在體驗過程中捧著一臺特殊相機,可以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街頭與賣各種珍奇玩意的小攤小販等數(shù)位NPC趣味互動;即時捕捉散落在時空中的工尺譜碎片線索;還能親手彈奏虛擬樂器,破譯聲紋密碼,在40分鐘內推動“中西合璧”的音樂交融。
據(jù)悉,今年暑期,上海音樂廳同步開啟三大駐場項目,除《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外,音樂廳主廳舞臺將于7月17日—31日迎來國風音樂現(xiàn)場“海上生民樂”第六輪演出,沉浸式音樂舞蹈劇場《百鳥朝鳳》已在B2音樂立方開啟第三輪駐場演出。
三大駐場項目覆蓋不同年齡段和文化偏好的群體,讓95歲的上海音樂廳從單一“音樂會空間”升級為多元“無邊界文化綜合體”。方靚表示:“此次‘三駐場’不僅是內容上的革新,更是空間意義上的多維開放,上海音樂廳正從單一演藝空間進化為無邊界文化綜合體,讓每塊地磚都能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接口。當體驗者在VR中走進1930年的南京大戲院,他們激活的既是海派文化融合的歷史現(xiàn)場,也是文旅產(chǎn)業(yè)破圈的無限可能。”
記者 / 劉藝
編輯 / 孫超慧
圖片 / 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