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以為,期末月結束后振臂歡呼、迎接漫長暑假,是大學生活最實在的美好。可真上了大學,尤其讀了醫學專業,才發現自己想簡單了 —— 期末成績的焦慮陰影,早已在考完最后一門時悄然籠罩。
剛結束晝夜不分的期末沖刺,我和好友擠在去聚餐的車里,話題仍繞著最后那場病理考打轉。“劃的重點一個沒考”“這難度誰能復習到”,一群人慷慨陳詞后,又急著打聽老師給分松緊、平時成績占比。聊到激動處,個個義憤填膺,活像 “天下皆負我”。
當晚,專業課老師在滿屏 “求撈” 消息里發聲,直言戳破我們的學習態度:“臨時抱佛腳還想拿高分?沒門。”
幾天后成績陸續公布,社交媒體從 “期末挑燈夜戰” 變成 “一天查八遍教務系統”。約同學逛街,飯桌上她不停發消息:“老師,能查成績細分嗎?”“補假條能加分嗎?” 我偷偷點開成績單,對著刺眼的分數發愣:“怎么這么低?” 逛街的興致瞬間消散,兩人早早散場。
這種焦慮,大半源于績點制度。績點將分數換算成等級,平均績點排名直接掛鉤獎學金和保研。在 “期末賽高考” 的醫學專業,重點班的競爭更白熱化。我自認佛系,卻總在排名戰里亂了陣腳。
身邊的 “卷王” 們永遠前排搶答,期末凌晨兩點睡六點起,甚至通宵復習,我望塵莫及。我性格偏內向,舉手總猶豫;精力也有限,得每天睡夠 8 小時。更無奈的是成績正態分布政策 —— 優秀人數被嚴格控制,我的專業課常因一分之差與 “優秀” 失之交臂。即便拼到 3.8/4.0 的平均績點,在班里也只算中上,郁悶如影隨形。
這種焦慮并非醫學生專屬。讀金融英語雙學位的姐姐,每次考砸都來吐槽,翻來覆去離不開排名、獎學金和保研。直到某天,她看完我們班為專業課給分公平吵架的朋友圈,嘆道:“太悲哀了,我們都被績點困住了。” 我才驚覺,我們或許正被績點 “監禁”。
“優績主義” 成了時髦詞,大家都在追高績點、高排名。可優異成績帶來的競爭優勢背后,是無盡的內耗。那位拒絕 “撈人” 的老師說得對:“平時不踏實,期末靠通宵突擊,這種急功近利要不得。”
看著班里真正優秀的同學 —— 他們認真對待每項任務,從不敷衍,我只剩敬佩。我開始想掙脫績點的牢籠:不再自怨自艾,不再被排名綁架,專注學真本領。或許某天,我會走出校園的方寸之地,發現更廣闊的天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