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永寧縣城的胡同(三)
張澤武
永寧縣城為千年古城,唐宋以來為永寧縣治所在地,有1600多年建城史,世稱“書城”。永寧縣城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存眾多。自古以來,有許多名門望族遷居于此,聚族而居,繁衍生息,在此留下了許多大宅院,以及與姓氏有關的地名。二十多年來,我做了初步調查,在采訪張氏文化的同時,對永寧縣城與姓氏有關的地名,也做了初步探討分析,歸納整理于后,由于年代久遠,多種說法并存,請知情者補充完善;若有不當之處,敬批評指正!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城圖
【街】:本義指較為通達的道路,特指城邑中寬闊的道路,又泛指道路,后轉指集市。街兩邊構成一個“行”字,“行”的古字形像四通八達的道路,在這里作形旁,表示“街”的本義與道路有關。
街一般指兩旁有房屋、商店的比較寬闊的道路。“街”是城中大路的通稱。漢以后,“街”一直作為城中大道的通稱,并用于道路名。由于街道兩旁大多設有集市,因此“街”也徑稱集市。
【道】:道路;通道。兩輛馬車能并排通行的叫“道”。
【路】:基本字義為道,往來通行的地方。在古代,三輛馬車能并排通行的叫“路”。
【巷】:最早見于戰國文字。居民區中狹窄的小道叫“巷”。本義就是指小巷,古代也特指宮廷中的小道,一般泛指狹長的小街道,有時也泛指州閭。現代漢語中,礦山所用的小隧道也稱為“巷道”。北方的小巷也叫“胡同”。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志》縣治圖
現將永寧縣城以道、巷、胡同命名的地名,整理于后。
以道命名的有:東后馬道,西后馬道,南后馬道和北后馬道。俗稱后馬道。
以巷命名的有:書院巷、真武巷、義和巷、仁和巷、里(禮)仁巷、金龍巷、中正巷等。
以胡同命名的有:南會館胡同、戲院胡同、招待所胡同、油坊胡同和郵電胡同等。
以姓氏命名的胡同有:黃家胡同、賀家胡同、王家胡同(2條)、梅家胡同、焦家胡同(2條)、張家胡同、吳家胡同和金家胡同等。
洛寧縣老城東門內大街以南,自東向西的胡同有:
1. 【東馬道】:在東門內。也稱后馬道。今稱“禮仁東巷”。
東馬道舊址
東門里東城墻北段遺址
2.【里仁巷】:即禮仁巷。在東大街時和街洛西書院南。今稱“禮仁西巷”。自真武巷折而南之小巷。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志》、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志》、民國六年《洛寧縣志》:稱為“里仁巷”。
里仁巷
里仁巷西有趙氏祠堂,南有文昌廟,今稱聚魁樓。位于永寧縣城東南隅。
老城趙氏祠堂
趙氏祠堂位于東大街時和街南側,今興寧東路南側,坐南朝北,現存面闊五間硬山式磚木結構正殿一座,主脊垂脊無存,上蓋經過修復。單檐下有斗拱,雕刻有龍紋、花紋等圖案,雕刻精細、做工精美,柱頭為龍首紋,前墻有木制雕花門窗,梁架為五架梁帶前廊,地基為青石條所砌。該建筑為清代建筑。
趙氏祠堂
文昌廟
文昌廟,舊府志在城外東南隅,即奎樓。
今按:廟與樓始建文廟東。明萬歷四十二年知縣劉應遇移廟東郭外。順治十四年邑人張鼎延修。乾隆十三年重修。
聚魁樓
聚魁樓又名奎星樓或奎樓,是一個地方崇文重教的象征。據民國六年《洛寧縣志》記載,聚魁樓原建于老城文廟東側,后毀。明萬歷二十四年(1598年)知縣劉應遇移建于老城東門外,即魁樓村,舊址在禮水西側,盛德國際小區東。又毀。
清順治十四年(1659年),張鼎延重建于老城東南隅。樓基為磚砌長方形高臺,寬12.4米,高3.2米,長13.1米。北面有磚砌臺階可登。整個建筑全高約18米,上下分三層,最下層為正方形,周圍有飛檐走廊,正面小門下有磚刻對聯一幅“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橫楣為“文光普照”。
第二、三層為八面棱柱形結構,每層高約3米,各有四個磚拱小門。二層正面小門磚刻對聯為“肇啟斯文盛,崇封祀典隆”,橫楣為“佑護后人”。
三層正面小門磚刻對聯為“金鰲輝紫極,銀管點青雲”,橫楣為“聚魁樓”。東西兩門額為“射斗牛”、“凌霄漢”。三幅對聯,字跡均豐潤勻稱、大方典雅。
頂蓋為磚砌八菱形錐體封砌。每層之間為磚砌仿木磚結構,整個建筑穩重大方。樓內原有木樓兩層,有木梯供上下,“文革”期間被毀。樓基走廊原有石碑一方,后不知去向。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鑒于樓體、臺階損毀嚴重,政府撥款進行了重修,面貌煥然一新。
3. 【王家胡同】:在永寧縣城東門里時和街南側。在今洛寧老城東門里東大街南側老城關公社西邊。在東南街焦延年住宅西側。清朝后期,崛山王氏家族后裔遷此經商,后裔世居于此,故名“王家胡同”。解放后,王家胡同北段已被居民占用,沒有小巷,不能通行。王家胡同南段尚存。
王家胡同北口舊址
王家胡同南口
4.【金龍巷】:在東大街時和街永寧縣治南。自安民街之東折而南之小巷,稱為“金龍巷”。
金龍巷北口稱為“金龍口”。 金龍口在永寧縣衙的對面,金龍口的位于在東南隅金龍巷口,人們習慣把金龍巷北口叫 “金龍口”。金龍巷內地勢低洼,原有一條渠道,是永寧縣城城東半部的排水通道,渠水流嘩嘩,如金龍吐水,故名“金龍口”。金龍口地勢較低,永寧縣城東北隅各胡同內的雨水匯集于此,流往南城墻內排水坑。
金龍巷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志》稱為:金龍口。
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志》:民國六年《洛寧縣志》稱為:“金龍口”。
金龍巷西側有“明恩貤累代坊”, 明朝崇禎時時建。為明四川巡撫張論建。石牌坊原址在金龍巷西30米許,今興翼路西路沿以南,石牌坊橫跨西大街,正對東西方向。1958年被拆毀。
5.【文明街】:在永寧縣儒學、孔廟南。文明街:南門內北直文廟大街。文明街今稱“文昌路“。文明街南至南門,北至文廟。
文明街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志》、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志》、民國六年《洛寧縣志》稱為“文明街”。
文明街南通南城門,北連東西大街。北為文廟、永寧縣儒學。文廟在民國時期,先后為洛寧縣立中學(附設簡易師范)、濟汴中學所在地。解放后先后為洛寧縣中(即洛寧縣立第一中學,附設簡易師范)、洛寧高中、洛寧“五七”高中、洛寧縣第二高級中學,今為洛寧縣第二實驗中學所在地。
在文廟對面的文明街(今文昌路)北口有一石牌坊,相傳為南宅張家(張鼎延家族)石牌坊。清代《永寧縣志》縣城圖中標有這個石牌坊。
據《張氏家乘》記載:旌表貞節坊,為張璿妻郭氏建。
6. 【張家胡同】:在永寧縣城時東營北側。舊址在今洛寧老城東南街北側張鼎延故居正宅大門東側。張氏家族自金門寨遷此建宅,張氏家族后裔世居于此胡同,故名“張家胡同”。
張家胡同
7.【黃家胡同】:在永寧縣城東南隅里仁巷偏西路南、時東營南側今東南街南側。黃氏家族世居于此胡同,故名“黃家胡同”。
永寧縣城黃氏家族東大街有兩大支派,居住在東大街時和街北側(東北隅)的黃氏家族為官莊黃氏家族支派,居住在東大街時和街南側(東南隅)的黃氏家族為草莊黃氏家族支派。
本胡同黃氏家族為草莊黃氏家族支派。
黃氏家族“孝友足式”匾額
黃家胡同
8.【梅家胡同】:在永寧縣城后街時東營南側。梅氏家族世居于此胡同,故名“梅家胡同”。舊址在今洛寧老城東南街南側,金龍巷南口東邊。焦元家住宅正南為梅家胡同。梅同喜家住宅在梅家胡同東側。梅同禮在梅家胡同西側。
梅家胡同舊址
民國十七年,洛寧縣女子小學創辦于梅家胡同口。
①1991年《洛寧縣志》卷六 “文化”“教育篇 學校 ”453頁:
“1928年,五所公立高等小學改為縣辦高級小學。……同年縣建立女子小學,校址初設在縣城東頭梅家胡同口,占用住戶房兩間,始招收學生50余人。次年遷西大街(現黨校處)。”
②1991年《洛寧縣志》卷一“大事記”453頁:
民國十六年(1827年)
6月縣成立第一所女子小學,任士蓮任校長。
9.【焦家胡同】:在永寧縣城后街時東營南側。舊址在今洛寧老城東南街南側,金龍巷南口東邊。焦家胡同在張君龍家大門西側正南。焦氏家族世居于此,故名“焦家胡同”。梅家胡同在東,焦家胡同在西。
焦家胡同舊址
10.【無名巷】:在西大街文明街西,南通時西營,北至安民街。
清代康熙三十一年、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志》縣城圖有該胡同,沒有標注名稱。
民國六年《洛寧縣志》:縣治圖中標有一小巷,沒有標注名字。
11.【清化街】:在西大街安民街南側,城隍廟南偏西。今稱為西南街3號胡同。清化街,中正巷折而南之小巷。清化街又稱“南會館胡同”、“戲院胡同”。
南會館西清化街舊址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志》、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志》、民國六年《洛寧縣志》均稱為“清化街”。
明清時期,山西、陜西商人在永寧縣城經商,在此胡同東側興建會館,稱為“山陜會館”。因“山陜會館”位于縣城西大街以南,故稱“南會館”。南會館在此胡同內,又稱為“南會館胡同”。 南會館內建有舞樓,山西、陜西商人組織的商會常聚會于此,在此洽談業務,經常在此唱戲,故名“戲院胡同”。
山陜會館,不詳建筑年代。據調查大致修建于清朝乾隆中期。民國后期這里為洛浦中學所在地。解放后,這里先后為洛寧縣醫院、洛寧縣招待所、洛寧縣豫劇團所在地。1995年前后,山陜會館由于年久失修,破爛不堪被拆毀。
12.【西馬道】:在西門內西大街安民街南側,今稱為西南街1號胡同。現在胡同東側路牌標為興寧路南城門內胡同。
注:該胡同在西城門內南側,應為興寧路西城門內胡同。
參考資料:
1. 清康熙三十一年《永寧縣志》
2.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寧縣志》
3. 民國六年《洛寧縣志》
4. 1991年《洛寧縣志》
5.《東關社區志》
6. 調查采訪資料
7.有關家譜文獻資料
作者簡介:張澤武,洛寧縣陳吳鄉新寨村人,2003年,發起并成功組織成立了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擔任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一職,2006年參與組織籌備成立洛陽市姓氏文化研究會,任副秘書長。2017年被推舉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2024年8月再次當選為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