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孝心勝萬金”。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位成年子女應盡的法律義務。近日,伊通法院成功化解了一起贍養糾紛,承辦法官通過訴前、訴中耐心細致的調解,不僅解決了當事人的養老問題,還促使老人與子女解開心結,重拾親情。
2024年年末,一位七旬老人走進伊通法院大孤山法庭,狀告其兒子兒媳,要求兒子兒媳每年給贍養費7000元或負責將老人送至養老院生活。見老人情緒比較激動,承辦法官第一時間安撫了老人的情緒,談話中了解到老人現年73歲,老伴已經去世一年,自己獨自生活,因患有心衰等疾病,做飯都成了難題。老人的兒子兒媳,平時不管老人的生活起居,所以老人訴至法院,要求兒子兒媳正常履行贍養義務。
承辦法官了解案情后,第一時間通過電話和老人兒子溝通,老人兒子表示家庭生活困難,無力支付贍養費。本著家事案件“調解優先”原則,承辦法官到被告家里了解相關情況,兒子兒媳情緒激動,并不配合。法院受理該案后,承辦法官考慮到贍養糾紛是典型的家庭矛盾,不同于其他民事案件,裁判并不能有效解決問題,消除隔閡、打開心結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考慮到原告身體狀態欠佳、行動困難,法官主動將調解地點安排在老人家中。調解過程中,法官引導雙方換位思考,在充分聽取當事人陳述及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典型案例對兒子兒媳進行釋法析理,引導他們提高認識。在此基礎上,法官融入親情元素,做雙方的思想工作,引導子女理解父親的辛勞與付出,反思自身在贍養上的問題。
經過法官的不懈努力,雙方逐漸解除了思想顧慮,認識到家庭和諧的重要性。最終,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兒子兒媳同意每年給付原告贍養費5000元,并承諾定期看望、關心父親,確保老人的晚年生活無憂。
通過訴前、訴中的不斷調解,不僅解決了老人的實際生活問題,更讓親情關系得到修復。伊通法院始終秉持“以調為先,法律兜底”的工作理念,通過溫情調解,將法律的溫度傳遞給每一個家庭,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司法力量。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