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 聊齋:蘭若寺
“新文化”系列的新嘗試
追光動畫新作《聊齋:蘭若寺》,豆瓣開分6.7。
這個成績,在追光的10部動畫電影中排名倒數第二,僅高于2018年的《貓與桃花源》。票房也表現平平,自7月12日上映以來,累計票房達6600萬元,貓眼專業版預測內地總票房為2.18億元。它還是《白蛇:緣起》之后,唯一沒在全國范圍開啟超前點映的追光新作。
到底是是觀眾對追光的期待過高?還是這類拼盤電影無法滿足市場需求?ACGx看完影片之后,得到的答案是:《聊齋:蘭若寺》評價注定兩極分化,但它于追光而言不可或缺。
追光的拼盤新作
《聊齋:蘭若寺》的主線《井下故事》,用“講故事比賽,正式開賽”就可以概括。書生蒲松齡夜宿蘭若寺,被蛤蟆和烏龜兩只精怪抓到井底,逼迫他當裁判,評價各自故事的好壞,兩輪pk后未能決出勝負,最終蒲松齡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以兩位十分感動、將他送出古井作為結尾。
因此,蛤蟆、烏龜以及蒲松齡的故事,一同構成了這部152分鐘的電影。
《嶗山道士》是一則淺顯易懂的寓言,男主王承前往嶗山學習仙法卻投機取巧,回家后試圖炫耀所學而丑態百出。故事很短,與其說追光想要該片“成為兒童教學課件”,不如說是想“炫技”,都知道3D動畫的毛發難做,追光直接呈現了羊毛氈那細膩且毛絨絨的獨特質感。
第二段《蓮花公主》竇旭夢中闖進蜜蜂的世界,與“蓮花公主”相識并展開了奇幻冒險,最終幫助蜜蜂成功擊退入侵的黑蛇,是完整、可愛又充滿想象力的兒童向故事。
前兩則屬于“開胃前菜”,后三則風格一轉,開始講述以“情”為核心的命題故事,成年觀眾們熟悉的“追光味兒”又回來了。
《聶小倩》將著名的人鬼情搬到了民國亂世,想要學醫救國的寧采臣、旗袍版聶小倩、用手槍的燕赤霞,初看覺得新鮮,但或許因為篇幅有限,該背景設定沒有充分展開,大家期待的內核升華只有少數臺詞隱喻,以至于許多觀眾都在惋惜故事停在純愛層面,吐槽“為何寧采臣最終沒去北平”。
ACGx個人評價“看完后勁最足”的當屬《畫皮》,一方面是因為明明是3D技術制作,呈現效果卻如同清新淡雅的工筆畫,還不乏志怪故事的詭異感;另一方面,動畫將更多的視角放到原配妻子陳氏身上,來探討家庭、婚姻這類現實議題。
《魯公女》仿佛濃縮的追光版《白蛇》,劇情十分還原原作的一波三折,女主的兩世戀情情緒飽滿、轟轟烈烈,另外黃泉場景也設計得莊嚴肅穆,別有一番新意。不過,颯爽的女主囑托“來世就算逼婚也要在一起”,還有她第二世“未能認出重返青春的男主、以為他無法赴約而悲痛自殺”等橋段,逃不開如今部分網友的戀愛腦審判。
整體來說,拼盤組成的《聊齋:蘭若寺》可以一看,但不算驚艷。
電影既想吸引兒童,又想抓住成人,最終難以兼得。ACGx觀影時,明顯感覺到《聶小倩》是一道分界線,在它之前,有成年觀眾中途離場,它之后,坐在我前排的小女孩則明顯坐不住了。
每則故事與原作框架一致,受限于拼盤電影形式,呈現時長比較有限。加上蒲松齡的原作已經有了不同年代、各種形式的改編,再想出新不易。整場看下來,最出人意料的大概要數片尾曲,二手玫瑰的“哎呀我說命運吶”,展現出別樣的精神狀態。以上種種要素聚集到一起,新瓶裝舊酒的《聊齋:蘭若寺》評價兩極化,也就不奇怪了。
這盤,非拼不可嗎?
拼盤電影,不同角色、不同劇情,由一個主題串連。網友戲稱《聊齋:蘭若寺》的電影名應該改為《追光之我和我的聊齋》,可見前幾年的“國慶三部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眾人對拼盤這種電影形式也并不陌生。
《聊齋:蘭若寺》的影評里,仍有眾多觀眾在探討拼盤的意義何在,不乏觀眾直言:“為什么不直接選一個故事做長片?”
答案就藏在5個改編故事背后的6個導演之中——其中4位是因《聊齋:蘭若寺》第一次做動畫導演。
我們不妨看看幾位的履歷。
若按照資歷劃分,崔月梅、劉源、謝軍偉是追光動畫的元老,參與過追光首部動畫電影《小門神》的制作,在晉升導演之前,他們分別擔任的是角色設計、故事版組長、動畫組長。鄒靖、黃鶴宇、劉一林則在《白蛇》《新神榜》系列中,擔任過分鏡師、動畫師。動畫從業者都是在積累大量經驗之后,才開始嘗試擔起導演的重任。
不同于真人電影的“拍攝+演員表演”,動畫導演需要憑空創造整個世界,于是既要精通制作全部流程,統籌視聽設計、敘事節奏、鏡頭調度,還要懂得市場需求,這離不開大量作品進行沉淀和實踐。
在日本這樣成熟的市場,雖有作畫、演出等不同的晉升導演路徑,各位動畫電影導演的工作也要從最基礎的環節開始,再到負責執導單集/一季的電視動畫,就連宮崎駿這樣的動畫大師都不例外。日本每年數百部電視動畫,為從業者提供了充足的實踐機會。
然而在中國,影院動畫長片的創作思路與制作體系,和TV/網絡動畫是兩個專業領域,并不完全相通。符合這一晉升路徑的公司寥寥,《熊出沒》的華強方特動漫算其中一個,系列動畫一直主攻兒童向,如今負責系列大電影的導演林匯達、林永長等,都是TV動畫時期留下來的主創。
導演林匯達部分作品
其余被大眾知曉名字的中國動畫電影導演,也無一沒有經歷長時間的默默耕耘:田曉鵬《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上映之前,已經積累了近20年的動畫制作經驗;餃子從學習動畫創作,到開始打造《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間也間隔了十幾年。成熟動畫導演的培養,注定是漫長的過程。
追光作為純粹的動畫電影制作公司,培養導演的路徑無非兩種,內部選拔層層晉升,或者是外部聘請成熟導演,而追光選擇了前者。
實際上,追光對動畫導演的培養向來重視,自追光老板王微從導演位置隱退,就開始發掘新導演的可能性。令追光一鳴驚人的《白蛇:緣起》,兩位導演都是公司元老,黃家康在加入公司之前已有十幾年制作經驗,參與過《阿童木》《忍者神龜》《綠燈俠》等好萊塢電影,在追光的首部電影中便任動畫總監。趙霽則是從剪輯晉升而來,后續還執導了追光《新神榜》系列的兩部作品。不過如今,兩位導演都已從追光離職,追求各自的事業發展。
2023年,謝君偉、鄒靖執導的《長安三萬里》拿下了極好的口碑,但站在公司發展角度,培養能夠獨當一面的新興動畫導演仍然迫在眉睫,畢竟追光接下來的目標是“2026年起每年兩部新片”,推出《三國》《水滸》兩大新系列電影。
人才培養無法速成,追光需要為新人導演提供更多試錯的機會,但若每人一部長篇電影,成本還是過于龐大了。因此對于當下的追光而言,直接打造拼盤電影《聊齋:蘭若寺》,不失為一種必要且穩妥的導演培養解法。從短期來看《聊齋:蘭若寺》的票房不濟,但是對追光這樣一家動畫電影公司來說,著眼長線發展才是重中之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