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的創作“發乎情”但不“止乎禮”,無拘無束,信手信腕,在表現形式的豐富性和奇特性上遠遠超過名家書法,常常能使我在“字竟可以這樣寫”的感嘆中,激發起創作靈感。
節錄《論臨摹的四種境界》
作者丨沃興華
1
取法于眾,方得為上
一九七七年,高考制度恢復,我考進華東師大歷史系,第二年又考取本校古文字學研究生。這段時間我以龔自珍詩句“從此不揮閑翰墨,男兒當注壁中書”自勉,很少寫字。
但學問與藝術是相通的,廣泛的閱讀和思考,提高了對書法的認識,包括對臨摹的看法。
柳公權書《玄秘塔碑》,“柳骨”明顯
第一,原先被奉為金科玉律的“取法于上”開始被否定。名家書法作為一種風格的極致,本身已沒有再事加工雕琢的可能,如歐陽詢和柳公權的楷書,容不得絲毫改動,稍有走樣,就會破壞協調,有損魅力。而且,名家書法都是以鮮明的個性自立于藝術之林的,個性越強的作品形式上越獨特,排他性就越強很難被分解之后作再綜合。
名家書法是一種難以持續發展的經典,結果“取法于上”只能“僅得乎中”。但是這又有誰愿意呢?
文學史上一直有人在問:文必秦漢,秦漢宗誰?詩必盛唐,盛唐宗誰?書法界難道就不應當問:取法于上,上從何來?“取法于上”沒有說明上是從哪里來的,無法自圓其說,在理論上是說不通的。
沃興華臨大篆
第二,研究古文字,接觸了大量甲骨文、金文、簡牘、帛書和各種石刻,一般人都不把它們當作書法藝術,但是我卻被震撼了,許多無法言說的意象和情感,都能在其中找到相應的表現形式,書法對我來說,開始不再是幾尊儼然的偶像,幾條僵化的法則,處處洋溢著美好的希望和新生的可能。
我臨摹它們,越臨越覺得意義重大。
沃興華臨隸書
沃興華臨漢簡
鄭孝胥《海藏樓書法抉微》說:“其文隸最多,楷次之,草又次之,然細勘之,楷即隸也,草亦隸也”,“篆、隸、草、楷無不相通,學者能悟乎止,其成就之易已無俟詳論”。
這兩種認識結合在一起,我感到臨摹不應當局限于名家書法,還應當兼顧民間書法。
錢穆在《國學概論》中引用章學誠的話說:“學于圣人,斯為賢人,學于賢人,斯為君子,學于眾人,斯為圣人。”受此啟發,我認為在“取法于上,僅得乎中,取法于中,僅得乎下”之前,也應當加上一句:“取法于眾,方得為上”。
沃興華臨楷書
2
名家與民間
沃興華臨二王一系
沃興華臨民間書法
沃興華臨米芾
沃興華臨王鐸
沃興華臨陳獨秀
—版權聲明—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原創內容 如需轉載請聯系我們。
編輯丨陳麗玲
主編 | 廖偉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