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在關稅戰的硝煙中交出了一份5.3%實際增速的成績單,看似波瀾不驚,實際上也折射出不少問題。從相關數據來看,名義增速4.3%、GDP平減指數-1.0%,反映出價格下行與產能過剩的隱憂。另外工業生產強勢沖鋒,消費與出口勉力支撐,投資略顯疲態,三駕馬車步伐不一,進而也勾勒出了一幅相對比較復雜的經濟圖景。
與此同時,深層次的矛盾也逐漸浮出水面。PPI連續探底,企業“以價換量”的無奈選擇擠壓利潤空間;居民儲蓄居高不下,收入增速跑不贏GDP。不僅如此,還有房地產市場與地方財政的“連環扣”愈發緊繃,穩預期、提信心已是刻不容緩。
當然,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闖關奪隘中前行。問題的背后,還有產業升級的悄然提速、新質生產力的蓄勢待發,短期的陣痛影響不了長期向好大勢。但客觀來說,破解“信心之困”,可能還需要更多改革深水區的雷霆手段。
更何況,展望下半年,還有三大懸念懸而未決:中美關稅談判會如何發展?內需政策如何激活民間消費的“一池春水”?更關鍵的是,當房地產“軟著陸”遭遇地方債務紅線,政策工具箱還能打出什么新牌?
總體來說現在是喜憂參半,也因此,大家對接下來的政策充滿期待。而就目前來看,政策方向似乎已經逐漸清晰。
可能大家也注意到了,最近讓人疑惑的事情不少。例如,最近大A的銀行板塊像打了雞血一樣往上沖,上證指數也站上了3500點,但其他個股漲幅一般,導致投資者收益也相對有限。還有,一邊是M2放水,一邊卻是老百姓感覺錢越來越難賺,企業喊著生意不好做……這種種看似矛盾的怪象背后,大概率是“有形之手”刻意為之。
大家回顧一下,年初高層就定調要“加速化債”,二季度開始,海量資金看似漫灌,實則精準流向了地方財政的債務窟窿,顯然上半年化債已經成為金融戰場的頭號任務。
然而在4月初,特朗普大搞關稅戰,高層直接砸下萬億真金白銀托市,硬生生把指數頂了上去。這種“暴力護盤”背后也埋下了兩個可能的隱患:第一,美國給的90天休戰期結束之后,這場持久戰若繼續打下去,主力還能繼續砸資金死扛嗎?第二,關稅戰拖累經濟增速,美聯儲又遲遲不肯降息,央媽政策空間被大幅壓縮,地方債務壓力山大。
所以,銀行作為地方債、城投債的最大“接盤俠”,此時不拉銀行股,更待何時?
于是,一場“金融暗戰”悄然打響,資金瘋狂涌入銀行等大金融權重,既能四兩撥千斤穩住指數,又能變相輸血地方化債,堪稱一箭雙雕。但問題來了:為何要如此火急火燎地化債?原因也很簡單,地方債務若暴雷,不僅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更可能動搖經濟基本盤。而當前國際博弈白熱化,內部絕不能自亂陣腳。拉銀行股,既是對沖外部沖擊的防御策略,也是為化債爭取時間的緩兵之計。
然而,這場戰役還遠未結束。銀行股的狂歡能持續多久?化債能否真正“軟著陸”?每一個問號背后,都是驚心動魄的博弈。
另外大家不要忘了,今年我們的GDP目標是5%,上半年的搶出口為GDP貢獻了不少,這招未雨綢繆不僅化解了潛在的外貿危機,更在美聯儲與白宮"同室操戈"的混亂中,為中國經濟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窗口。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清楚,下半年中國經濟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如果政策方面不夠給力,那整體經濟可能會比上半年要弱。
一方面,特朗普的關稅大棒還在亂揮,白宮與華爾街的博弈也已進入白熱化,后續其內部危機升級難免會產生外溢效應,進而影響全球各國。另一方面,下半年一千多萬的中國年輕人即將踏入社會,他們面臨的不僅是就業市場的激烈競爭,還有全球經濟格局劇變下的生存考驗。
而且不僅是美國在對我們張牙舞爪,其他部分國家必然也會受其影響。例如歐洲的“無恥邏輯”:美國瘋狂抽走歐洲的資本和產業,歐洲的應對策略不是反抗,而是轉身對中國舉起貿易大棒。這也暴露了西方世界的真實嘴臉——他們不敢對美國掀桌子,卻敢對中國耍無賴。
為什么?因為歐洲很清楚,美國是“強盜”,而中國是“商人”。強盜搶錢靠槍,商人賺錢靠市場。歐洲知道,對中國施壓,中國可能會讓利;但對美國硬剛,只會被一棍子打趴下。于是,他們選擇把被美國收割的損失,轉嫁給中國來填補。
所以下半年中國經濟會面臨國內外的“雙重壓力”:外有圍堵,內有通S;外有歐美聯手“去風險”,內有千萬青年等待就業。這樣的局面下,中國如何破局?
結合我們上半年的瘋狂化債行為來看,下半年的重點應該就是騰挪空間。
決策層早已預判到外部壓力,因此上半年全力推動地方債和國企債務化解。現在的地方財政和國企負債率降低,意味著下半年一旦經濟承壓,它們仍有能力加杠桿、穩投資、保就業。這就像打牌時先“清掉爛牌”,等關鍵時刻再出王炸。
因此接下來,不排除通過“政策牛”托市、利用財富效應穩定信心的可能。而一旦進入這個階段,股市必然會快速反應。畢竟股市從來不是簡單的經濟晴雨表,在中國,它更是政策工具箱里的“調節器”。
而近期大A的異動似乎也已經證實了這一點:先用資本市場創造財富效應,穩住消費和投資信心。此外,回顧歷史還可以發現,2009年、2015年、2020年的市場行情,無一不是在經濟承壓時啟動。這一次的邏輯大概率還是一樣的:股市先漲,經濟后穩。
那這輪行情起來之后能走多遠?答案很簡單:直到政策目標達成。如果內需壓力緩解,行情可能放緩;如果外部沖擊加劇,政策力度可能更大。但無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確定,在中國經濟面臨內外雙重壓力的背景之下,中國必須靠自己的內循環和金融工具穩住經濟。
近幾年美國靠收割續命,歐洲靠耍賴茍活,特朗普還大搞關稅戰,接下來形勢無法預料,而中國要做的,就是必須穩住自己的基本盤。因此,這時候托起資本市場,不僅是財富游戲,更是信心保衛戰。當全球都在玩“擊鼓傳花”的危機轉嫁游戲時,中國不靠掠奪,而靠內生動力破局。
這場博弈的終局,或許正如《孫子兵法》所言:“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中國要做的,就是先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再靜待對手犯錯。而現在,棋至中盤,勝負未定。但趨勢,已經越來越清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