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帶著青浦區委、區政府的殷切期望和青浦人民的深厚情誼,青浦區第五批援青干部們辭別至親好友、跨越萬水千山,奔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于文禮和盛雯一頭扎進了青海省西南邊陲的班瑪縣,周偉擔任果洛州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同時肩負著上海援青項目管理組組長和援青黨小組組長的重任。
從溫潤的江南水鄉到壯闊的雪域高原,劇烈的海拔變化帶來了持續的頭暈、氣喘、失眠,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也常在心頭縈繞。然而,比高原反應更為強烈的,是他們“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的堅定信念。三年間,他們把腳下的土地當作“第二故鄉”,沉下身子,腳步沾滿高原的泥土,心中裝著牧民的期盼,在班瑪的村落巷陌、在果洛的項目現場,用智慧和汗水,精心澆灌著象征幸福的“格桑梅朵”,也用心編織著連接青浦與果洛的深厚情誼。
班瑪的蛻變:村落靚了,牧民笑了
初到班瑪,于文禮和盛雯首先面臨的是交通不便、產業單一的困境。如何破局?他們把目光投向了高原獨特的生態和民俗文化寶藏。經過深入調研,“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振興示范點”成為他們的破題之鑰。
多貢麻鄉多貢麻村的蛻變,是生動的注腳。12270平方米的村道翻新拓寬了,約4000米的圍墻整齊劃一了,19590平方米的人居環境改善了,7300平方米的景觀綠化生機盎然……高原村落真正“靚”了起來。但這僅僅是開始。他們引入生態民俗游,單日客流量猛增200人次;全力挖掘非遺技藝,建起450平方米的非遺驛站,鼓勵村民開發民俗產品;推動無菌酸奶生產線落地,預計村集體經濟年分紅可達24萬元。“路好走了,村子漂亮了,游客多了,我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日子更有奔頭了!”牧民們樸實的笑容,是這高原新貌最溫暖的回報。
老手藝煥新生,闖出致富新路
班瑪擁有唐卡、藏香、黑陶、藏毯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何讓這些“老手藝”煥發新生機、成為牧民增收的“金飯碗”?這是援青干部們心頭的大事。
黑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謝格太對此感受最深。在兩位援青干部的積極奔走和牽線下,上海的專業力量與班瑪黑陶“結緣”,共同啟動了產品創新開發項目。“在援青干部的支持下,我們和上海專家一起搞創新設計,黑陶產品從原來的幾十種,一下子發展到120多種款式!我們的非遺產品也真正走出了青海,闖進了大市場,大家的收入也提高了!”謝格太的話語里滿是感激。傳統工藝插上現代設計和市場理念的翅膀,探索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針對當地畜牧業“惜售”導致的收入單一問題,他們還成功引進了青海藏源牧業有限公司,量身打造牦牛乳制品產業鏈,從奶源培育到加工銷售,鏈條完整,為牧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崗位和集體經濟分紅。“這些產業實實在在給農牧民帶來了好處。”當地村干部感慨道。
果洛的基石:項目精管,發展提速
周偉深知,每一個上海援青項目都承載著兩地人民的期望,必須規范高效、精耕細作,為果洛長遠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他建立“周調度、月檢查、旬通報”工作機制,依托信息化平臺對272個項目實行全流程跟蹤,建設進度同比提升12%。他引入“紅黃綠燈”預警機制督辦滯后項目,確保項目按節點推進。為了讓項目管理更規范、輪換交接更順暢,他牽頭起草了《上海市對口支援項目管理工作指導手冊》,成為大家的“操作寶典”。同時,優化完善《援青項目過程審計管理辦法》,引入第三方審計,邀請上海市審計局專家赴青開展風險防控培訓,筑牢項目資金安全的“防火墻”。
他的足跡遍布高原六縣,堅持“每月必下縣、每縣必到點”,三年行程1.2萬公里,督導施工現場98個。在他和團隊的協調推動下,果洛州人民醫院DSA項目建成投用,一舉實現了高原心血管介入檢查和救治“零的突破”;果洛海東中學項目建設穩步推進,已完成60%工程量;上海援青保障基地(二期)項目高效完成可研報批、土地劃撥等前期工作,并推動EPC招標,為項目順利開工奠定了扎實基礎。這些項目,如同嵌入高原發展的基石,正在為果洛的未來蓄力。
三年援青行,一生高原情。他們在班瑪的田間地頭、村落巷陌,用真心換真情,點亮了鄉村振興的希望;在果洛州的項目現場、管理一線,用專業和嚴謹,夯實了發展的根基。這座由真心、實干和智慧澆筑的“連心橋”,跨越千山萬水,連接著青浦與青海,讓兩地的手足情誼,在這片壯美的雪域高原上,歷久彌新。
資料:青浦黨建
編輯:沈逸清、凌子怡(實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