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錢,在2025年能買什么?答案是:一個女大學生的舞蹈。
她們在鏡頭前扭胯、扭腰,上演“濕身誘惑”。
直播間的打賞價目表讓人心寒:投一毛錢可以點歌,投一塊能看 當這種擦邊行為被合理化,社會道德底線是否被一步步拉低?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鏡頭前的交易 變換的燈光下,幾個年輕人跟隨音樂節奏起舞,彈幕和禮物如潮水般涌來。 "團播",顛覆了我們對傳統偶像的認知。 2022年,團播還只是簡單的背景板配上幾個跳舞的主播。 短短三年間,它已進化到讓人不敢置信: 炫目的燈光、精致的舞美、專業的運鏡,每個細節都在吸引著觀眾的目光。 于是,網友們紛紛模仿,那套標志性的“掃腿舞”也成了街頭巷尾的 "暗號" 整個行業也在大家的追捧下,跟著火了起來。 SK 團播公司作為其中的佼佼者,一晚上的流水能突破百萬,制作水準也堪比小型演唱會。 然而,部分直播間的內容正走向令人不安的方向。 超短裙下的挑逗動作、男 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那套赤裸裸的交易規則: 送個火箭,主播就會被扔進水池;刷個嘉年華,就能指定主播做出特定動作。 "還差一萬個贊就解鎖團舞"、"再刷一個就能看獨舞"。 場控喊出這些誘導詞,往往在3分鐘內,就能讓觀眾心甘情愿地充值。 主播們慢慢地被物化成"電子寵物",滿足著屏幕另一端的控制欲。 透支的青春 奇怪的是,明知會被當作提線木偶,還會有源源不斷的人涌入這個行業。 有律師、教師、985和211高校的學生、電視臺主持人、運動員、記者,甚至消防員。 "差點忘了自己以前是干嘛的",這句流行語背后,正在折射出復雜的社會現實。 當然,并非所有人都是生活所迫,也有人被高收入所吸引。 可惜鏡頭前的光鮮,也難掩背后的代價。 因為團播需要每天超過12小時連續工作,長年累月晝夜顛倒。 讓許多20出頭的年輕人不斷透支健康,腰椎病、關節炎、內分泌失調等職業病如影隨形。 讓人心酸的是,這個行業平均職業壽命竟然不到9年。 大部分普通主播拼命工作也只能賺個溫飽。 有人說團播像極了日韓的偶像團體。因為他們都被娛樂公司操縱,都在消耗青春。 但至少日韓偶像產業,還有相對規范的運作體系和系統保障。 而團播更像一場沒有底線的狂歡,對參與者的傷害更加直接。 韓國女團 月入過萬的真相 有人好奇,有些主播既然承受不了壓力,為什么不及時退出呢? 究其原因,是合同上的天價違約金。 更隱蔽的是那些不成文的規定:要和"榜一大哥"保持良好關系,要配合公司的各種安排,要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業績指標。 做不到?那就準備賠償吧。 一位曾在頭部MCN工作的內部人士透露,公司會根據主播的特點制定不同的"人設"。 清純型、御姐型、鄰家型,每種類型都有對應的話術模板和互動方式。 主播們需要嚴格按照劇本表演,連說話的語氣都要經過培訓。 觀眾們沉浸在虛擬的滿足感中,卻不知道自己也是被精心研究的對象。 大數據分析著每個人的消費習慣,算法推送著最容易讓人上癮的內容。 什么時候該煽情,什么時候該互動,什么時候該制造競爭氛圍,一切都有章可循。 觀眾以為自己是主宰,主播以為自己是明星。 只有幕后的操盤手清楚地知道,所有人都不過是棋子。 這也反映出整個社會的集體焦慮。 高房價、就業難、階層固化,都讓年輕人看不到出路。 讀書改變命運的信念正在崩塌。 本科生月薪四千,跑外賣卻能月入過萬。傳統奮斗路徑的回報越來越低。 團播恰好擊中了這種心理:不需要學歷和技能,只要年輕、愿意表演,就能賺錢。 這種表面的"公平"讓人產生錯覺——成功原來如此簡單。 "脫下孔乙己的長衫"被曲解成不擇手段,"靈活就業"成了邊緣職業的美化詞。 年輕人困在毫無希望的現實工作和看似輕松的捷徑之間。 選擇看似簡單,但健康、尊嚴、未來這些真正的代價卻被掩蓋。 溫水煮青蛙 團播的危害正快速擴散,“靠身體賺錢”逐漸被越來越多人接受。 花錢定制表演、給動作標價,其實都在說:人能論價,尊嚴也能賣。 這種變化是慢慢發生的,就像溫水煮青蛙,大家不知不覺放低了底線。 一旦開始覺得網上擦邊內容沒啥,慢慢就會見怪不怪,現實里不該做的事也就變得平常了。 更讓人擔心的是年輕人。越來越多高學歷的人都去做團播,其實是在說: 讀書努力,還不如露臉展示身體值錢。這種想法已經造成了實實在在的問題。 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青少年認為:極端瘦身是追求美的必要條件。 近四成的人甚至嘗試過有害健康的減肥方式。 如果年輕人都相信不用努力就能成功,如果整個社會都在追求今天賺錢、明天花光,不管后天會怎樣,那我們的未來還有什么希望? 要改變這種現狀,不能只靠說教,需要實實在在的行動。 但真正的改變,需要整個社會觀念的轉變。 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讓努力有回報,讓付出有價值,讓每個人都能通過正當途徑過上體面的生活。 只有這樣,年輕人才不會被逼上那些消耗青春的道路。 結語 當高學歷年輕人為了快錢放棄專業,人的尊嚴被明碼標價,反映的是就業壓力下價值觀的扭曲。最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成功可以走捷徑"的觀念正在毒害下一代。解決之道不僅需要法律監管,更需要讓年輕人相信努力仍有意義。參考文獻:
1.南方都市報:《不能容許低俗團播污染網絡環境》-2025-5-27
2.新京報:《欠薪、擦邊、違約金,困在“團播”里的年輕人》-2025-7-17
3.光明網:《直播進入團播時代:招聘喊出月入十萬,但造富神話只屬于少數人》-2025-7-16
4.中國青年報:《“短劇熱”后,年輕人為何又迷上“團播”》-2025-7-14
5.新晚報:《超短裙“搖胸”、CP貼身熱舞!直擊MCN誘導下的低俗團播》-2025-5-2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