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守護“英雄”記憶
2024年7月,上海市普陀區檢察院檢察官與檔案專家調研檔案保護進展情況。
2024年2月,一封人民監督員的來信引起我的注意——英雄金筆廠內有大量珍貴圖紙和技術檔案面臨保存危機。
作為上海百年民族輕工業的代表,“英雄”二字承載著幾代中國人筆尖上的情懷。2023年,英雄金筆廠舊址被納入上海首批工業遺產名錄。舊建筑被保護起來,可那些記錄“老字號”民族工業發展脈絡的文史檔案如何保護呢?
我帶著疑問實地走訪,看到搬遷后倉庫里霉變破損的部分手繪圖紙。全國勞模、上海工匠劉根敏摩挲著一支鋼筆講起了檔案背后的故事:“別看它小,光筆尖就得經過30多道工序。最初的鋼筆設計圖紙都是手繪,記載著老師傅們逐一攻克技術難關的探索歷程,精美程度令人贊嘆!”
在泛著雪花的影像資料里,我們看到了1958年首支國產鋼筆誕生的場景、1984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時使用的鋼筆……模糊的畫面中,老工匠們伏案打磨的身影與時代光影重疊。角落里,還有幾盒老式錄像帶,現在連播放設備都很難找到。
這些由幾代工人一筆一畫勾勒的手繪圖紙,或是記錄鋼筆作為“親歷者”參與那些歷史時刻的影像資料,在技術更迭中逐漸褪色——都是唯一原件,沒有進行電子化復制,有些甚至存在永久性損毀、滅失風險。
我們認為,這些文史檔案、技術圖紙隨舊址建筑而來,既承載著完整的鋼筆產業記憶,也承載著民族工業的精神內涵,應作為工業遺產核心物項納入整體保護。在檢察機關推動下,英雄金筆廠認識到了這些檔案的價值和意義。但工業遺產保護工作在國內仍屬前沿領域,檔案資料數目龐大、價值難以評估,哪些需要保護?應該如何保護?
圍繞相關資料和檔案如何做好長久保護和有效利用,我院邀請專家討論保護方案后,依法制發檢察建議,建議相關各方在法定期限內分工做好珍貴技術資料及檔案底數摸排梳理,分類管理及價值挖掘,及時開展保護利用工作。
檢察建議不僅是一份法律文書,更是檢察機關融入社會治理的鑰匙。為進一步解決企業實際需求和保護能力不足問題,更好發掘歷史文化價值,我們請來檔案專家、志愿者團隊與企業代表共同梳理,在完成3600余卷62萬余張摸底統計后,確認了“中國重要時刻中的‘英雄’”保護主線。兩個月后,具有重大價值的數千份圖紙、影像資料啟動數字化搶救。
保護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英雄”精神再次引發文化共鳴,相關工作得到工業和信息化部、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支持,在建的上海工業博物館將保護成果收錄入館永久收藏。今年5月28日,珍貴的圖紙、檔案資料被正式認定為上海工業遺產。
一紙檢察建議,連接起民族企業生存與文化傳承的齒輪,讓民族工業精神穿越百年歷史續寫新的故事。我的耳邊又回響起英雄金筆廠車間里流傳的那句話——筆尖雖小,需千錘百煉;歷史雖重,必代代相傳。
(檢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