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軍事技術的較量已經深入到地下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地方。就在不久前,美國一架B2隱形轟炸機投下了一枚重達13噸的巨型炸彈,目標直指深埋地下的設施。
美國軍方研發(fā)的這種鉆地彈,矛頭直指中國和俄羅斯的地下指揮所,釋放出一個令人不安的信號:全球戰(zhàn)略平衡可能正在被打破。作為普通人,我們或許覺得這離日常生活很遠,但它的影響卻可能波及每一個角落。
美軍鉆地彈的研發(fā)
冷戰(zhàn)時期,美國和蘇聯斗得你死我活,蘇聯把指揮中心和核彈發(fā)射井藏到地下,美國一看,這不行啊,得想個辦法對付。于是,鉆地彈這個概念就應運而生了。最早的鉆地彈還帶著核彈頭,威力是夠大,但風險也高,誰都不敢輕易用。
后來到了70年代,美國開始搞常規(guī)鉆地彈,重點提升穿透力和爆炸效果,既能打硬目標,又不至于把事情鬧到核戰(zhàn)爭的地步。
冷戰(zhàn)結束后,這類武器的研發(fā)一度放緩,可到了21世紀,情況又變了。現在的戰(zhàn)爭越來越依賴高科技,地下設施成了各國保護核心資產的“金鐘罩”。美國自然不甘落后,重啟了鉆地彈的升級計劃。最出名的就是GBU57/B,江湖人稱“大規(guī)模殺傷性鉆地彈”(MOP)。
它重13.6噸,裝了2.4噸高爆炸藥,能穿透60英尺的加固混凝土或者200英尺的土壤,專為對付深埋目標設計。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后,美軍發(fā)現手頭的GBU28鉆地彈對付深層目標有點力不從心,于是空軍提出需求,波音公司接手研發(fā),2007年在新墨西哥州白沙靶場完成了首次測試。
2011年,MOP正式服役,首批20枚交付給了美國空軍。它唯一的投送平臺是B2“幽靈”隱形轟炸機,這種飛機能悄悄摸到目標上空,把MOP扔下去,然后溜之大吉。到了2025年6月,這款炸彈第一次在實戰(zhàn)中亮相,美軍出動7架B2,從密蘇里州的惠特曼空軍基地起飛,飛越半個地球,對伊朗的福爾多和納坦茲核設施投下了14枚MOP。
此次行動代號“午夜之錘”,目標是削弱伊朗的核能力。不過結果有點尷尬,美國國防部吹噓說造成了“嚴重破壞”,但情報顯示,伊朗的核心設施基本沒啥大事,核計劃只是被推遲了幾個月。MOP雖然厲害,但也不是萬能的。
這幾年,美軍沒閑著,一直在給MOP加碼升級。據美國《戰(zhàn)區(qū)》雜志報道,他們正在測試一種新型智能引信,能根據目標深度自動調整爆炸時機,破壞力更上一層樓。
還有消息說,美軍計劃把更輕便的GBU72/A(5千磅級)整合進B2的武器庫,增加靈活性。這些動作都說明,美國對鉆地彈的投入不是玩玩而已,而是有備而來。而且從伊朗的實戰(zhàn)來看,MOP的目標顯然不只限于中東,它的矛頭早就瞄準了中俄這樣的大國。
美國冷戰(zhàn)時是對付蘇聯,現在則是沖著中俄的地下指揮所去的。
中俄地下指揮所的建設
美軍鉆地彈這么一搞,中俄自然不會坐以待斃。這兩個國家在地下設施建設上可是下了血本,早就把防御玩得爐火純青。
中國搞地下工事的歷史可不短,冷戰(zhàn)時期就有了“深挖洞、廣積糧”的傳統(tǒng)。1967年氫彈試爆成功后,地下設施建設更是上了新臺階。那時候的西山指揮中心就是個典型例子,深埋地下,能扛核打擊。現在呢,北京西南的青龍湖地區(qū)正在建一座超級大的地下指揮中心,衛(wèi)星圖像顯示,這地方占地1500英畝,比美國的五角大樓大10倍。
2024年中期,衛(wèi)星拍到那有上百臺起重機在干活,挖了幾十米深的坑道,混凝土隧道和掩體都清晰可見。這座新指揮中心據說是為了取代西山,專門設計來防美軍的鉆地彈。
再說俄羅斯。他們在烏拉爾山脈的亞曼套山有個神秘基地,美國衛(wèi)星從90年代就盯著那看了。附近還有個封閉小鎮(zhèn)叫梅日戈里耶,住著幾萬工人。俄羅斯官方說是用來采礦或者存物資,但美國情報界普遍認為,這是個核指揮中心或者武器庫,埋得深到幾百米,連核彈都未必炸得穿。
還有莫斯科下面的“地鐵2”,據說是個秘密地鐵網,連接克里姆林宮和幾個指揮點,戰(zhàn)時用來疏散政府要員。
中俄為啥這么重視地下工事?很簡單,現代戰(zhàn)爭打的就是信息和指揮,地下指揮所就是大腦,保住了大腦才能繼續(xù)作戰(zhàn)。面對MOP這種重型鉆地彈,中俄的設施也不是吃素的。
MOP號稱能穿透200英尺土壤或者60英尺混凝土,但中俄的地下工事很多都埋得更深,有的還藏在山體里,天然地形就是一層保護罩。比如伊朗的福爾多核設施,建在山體內部,MOP打下去也沒能徹底摧毀,給中俄提供了不少啟發(fā)。
不過,光靠深度還不夠,防空也很關鍵。MOP再牛,也得靠B2扔過去,而B2的隱形能力在今天的中俄防空系統(tǒng)面前,未必還能像以前那么神不知鬼不覺。
中國北斗導航系統(tǒng)據說能干擾隱形飛機的信號,西北工業(yè)大學還在研發(fā)超遠程防空導彈,射程可能超2000公里。俄羅斯的S400和S500也不含糊,射程幾百公里,能在B2靠近前把它干下來。這些技術加在一起,讓MOP的威脅打了個折扣。
當然,凡事沒有絕對。MOP的威力擺在那,中俄的防御再強,也得時刻盯著美軍的動向。兩國都在不斷加固設施、分散資產,盡量不讓關鍵東西集中在一點。
國際局勢的影響
MOP的出現,不光是技術問題,更是個地緣政治的大炸彈。它一出來,國際局勢就變得更復雜了。
首先,MOP本身就是個威懾信號。美國的意思很明白:你們藏得再深,我也有辦法打到。這種能力逼得中俄不得不調整策略,要么花更多錢加固防御,要么開發(fā)新武器反制。這么一來,軍備競賽的味道就濃了,地區(qū)緊張局勢難免加劇。尤其是美國2025年在伊朗用過MOP后,全球都看在眼里,中俄肯定得有所行動。
但話說回來,MOP也不是無敵的。伊朗那次行動就證明,深埋目標沒那么好打。中國的“北京軍事城”據說深達幾百米,俄羅斯的亞曼套山更是深不可測,MOP的穿透極限可能根本夠不著。而且B2這唯一的投送平臺,越來越難在中俄的防空網里混了。中國的反隱形雷達和俄羅斯的S500,都讓B2的生存空間變小。未來要是打起來,B2能不能飛到目標上空還是個大問號。
美軍也知道這問題,所以他們在琢磨新辦法。比如高超音速導彈,能以超快速度突破防空網,帶上鉆地彈頭打地下目標。這東西還在研發(fā),但一旦搞成,威脅就比MOP大多了。相比之下,MOP這種自由落體的老辦法,確實有點落伍了,效果全看B2能不能撐住。
從政治上看,MOP的部署可能推著中俄往兩個方向走。一方面,兩國得加速軍事現代化,像防空系統(tǒng)、反制武器這些,肯定得加碼。另一方面,這也可能讓軍控談判更復雜。美軍要是老拿MOP顯擺,中俄肯定會要求把這類武器納入軍控協議,談起來就更費勁了。
還有個隱患,雖然MOP是常規(guī)武器,可它的破壞力太強,搞不好會被當成核威脅。尤其要是用來打中俄的核心設施,后果可能失控。伊朗那次打擊就引發(fā)了不少爭論,國際社會都在問:這玩意兒會不會把沖突推向核邊緣?。
關鍵是掐住MOP的命門——B2。只要能限制它的行動能力,MOP的威脅就小多了。加強反隱形雷達、遠程導彈和電子戰(zhàn),都是好路子。同時,地下設施還得繼續(xù)加固,關鍵東西分散開,別讓美軍一鍋端。俄羅斯估計也是這思路,靠著強大的防空網和地下深度,跟美國硬碰硬。
不過,MOP再厲害,也改變不了戰(zhàn)爭的本質——破壞。中俄兩國在防御上既有經驗又有底氣,未必會讓美國得逞。反過來,美國要是執(zhí)意推高沖突,軍備競賽加劇,吃虧的還是全世界的穩(wěn)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