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20日,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南區正式開放,與2021年12月31日先期開放的北區“攜手”,真正實現全園開放。
今天(7月17日),上海溫室花園迎來第一百萬名游客,與此同時,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北區開放至今,全園總游客量突破了1309萬人次,世博文化公園同步推出一系列“公園+”舉措和活動,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在黃浦區盧灣二中心小學讀三年級的劉知逸幸運地成為上海溫室花園的第一百萬名游客,他說自己是雙子山和申園的常客,但上海溫室花園還是第一次來。逛完花園后,小知逸還結合以前在一些公園做“小小講解員”的經驗,向園方提了一些建議,比如增強自然科普教育活動的頻次,“因為現在大家都放暑假了,希望有更多寓教于樂的好去處”。
開放不到一年,上海溫室花園迎來第100萬名游客。 陳璽撼攝
“開園以來每一次軟硬件的調整升級背后,都是市民群眾的意見建議。”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貴平表示,上海溫室花園此前開放時間為每天9時至17時,但今年7月孩子集中放暑假后,渴望延長開放的意見建議便多了起來,一些家長提出“雙子山18時30分仍能游覽,申園也時常舉辦夜游活動,為何上海溫室花園那么早關門?”
認真對待公眾意見、滿足群眾期待,園方與文旅、綠化市容、市場監管等部門、相關單位溝通商議,以上海溫室花園延長開放為契機,全面推出系列夜游活動。
據介紹,上海溫室花園將從7月26日起每天延長開放到21時,園方專門為夜游活動定制了“夜間版花園”。
上海溫室花園1號館“海市沙洲”、2號館“云上森林”、3號館“云霧峽谷”分別對應熱帶干旱、熱帶濕生耐蔭、熱帶濕生喜陽三種環境類型,展示熱帶干旱植物、熱帶雨林植物、熱帶花卉植物,很多市民游客已經熟悉這些植物及生境的白天狀態,卻從未了解它們在夜里是什么樣子。
比如,馬達加斯加特有的附生蘭花達爾文蘭,其一大特點是香味非常強烈,置于室內,可以很快彌漫整個房間。研究發現,其香味有大約22種主要的化學成分。不過,這種香味只在夜間散發,以吸引夜間活動的傳粉天蛾。
“我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切入點,便把達爾文蘭設計成了今年夜游的主角。”彭貴平透露,前來夜游的家長和孩子將領到一個“幫達爾文蘭找新家”的任務,通過探索各個場館,和各類互動裝置交互,獲得相應的知識,不斷排除不適合達爾文蘭生長的環境,最終在某個場館的角落幫助它安家。
上海溫室花園“夜間版”。 圖片來源:上海世博文化公園
達爾文蘭和一種長喙天蛾。 圖片來源:辰山植物園
在太空艙里的達爾文蘭準備在上海世博文化公園找一個新家。 圖片來源:上海世博文化公園
達爾文蘭在上海世博文化公園找到了新家。 圖片來源:上海世博文化公園
此外,上海溫室花園有國內難得一見的猴面包樹群,它們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生于干燥的草原和半沙漠地帶,其干燥的果肉質地很像面包,因此得名。它們還是植物界的老壽星,即使所在環境惡劣,壽命仍可達4000年至6000年。
“我們設計了聲光電特效,讓孩子們觀察夜行性動物,它們在夜色掩護下來到猴面包樹群取食喝水。”彭貴平表示,“公園+自然科普教育”一直是上海世博文化公園積極拓展的服務功能。
除了上海溫室花園,溫室花園廣場、申園、星光草坪、羅丹藝術中心都將推出夜游活動,星光草坪將播放露天電影,羅丹藝術中心將舉辦融合藝術欣賞、特色手作、輕食飲品等特色的夜間市集。
進入“夏令時”,世博文化公園多項防暑軟硬件正在抓緊更新升級。
上海世博文化公園新聞發言人周舒延介紹,公園現有10座24小時公共衛生間,在此基礎上再將兩座公共衛生間的開放時間從19時延長至22時,公園停車場將24小時開放,全園7處候車廊均增設兩到三臺噴霧風扇,在主游線上有座椅處(包括雙子山觀景平臺)增設30把定制遮陽傘,上述更新升級工作預計在7月底完成。
上海溫室花園“夜間版”,猴面包樹群披上光影的“外衣”。 圖片來源:上海世博文化公園
上海溫室花園“夜間版”。 圖片來源:上海世博文化公園
上海溫室花園“夜間版”。 圖片來源:上海世博文化公園
原標題:《迎來第一百萬名游客,上海溫室花園推出“夜間版”》
題圖來源:上海世博文化公園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陳璽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