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末的夜晚,在京滬高速一段施工區域,一道紅色光亮突然劃破寂靜。一輛疾馳中的理想L7電動汽車在撞擊后瞬間起火,火焰猛烈,最終僅剩漆黑的車架。
這起悲劇不僅帶走了兩條生命,也揭示了電動車安全方面的隱患——當自動駕駛系統遭遇極端道路狀況,電池碰撞后發生熱失控燃燒時,責任究竟應由誰來承擔?盡管電動車市場迅猛發展,此類事故是否只是偶發事件,還是預示著整個行業潛藏已久的問題正逐步顯現?
三個月過去,失去親人的家屬仍在等待真相。
火光吞噬的事故現場
7月16日,來自天津的李先生在網絡上講述:2025年4月10日晚上11點17分,在京滬高速山東段一處修路地點,理想L7以每小時109公里的速度撞上了隔離墩。據監控顯示,車輛滑行37米后車頭完全凹陷,車身結構如枯枝般斷裂,隨后電池發生爆炸。
短短一分鐘內,整輛車被烈焰吞沒。救援人員趕到時,車內兩人已被大火包圍,最終通過DNA比對確認為天津居民李先生的哥哥及其朋友。
目擊者描述稱,夜空中火光高達十余米,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電解液味道。家屬提供的照片顯示車頂塌陷、車門因高溫變形無法開啟,地面散落著電池殘片與焦黑痕跡。
交警初步調查認為,事故可能與施工路段警示標志不足有關,但車輛撞擊后為何迅速起火仍有待深入查證。
這不是理想L7首次引發公眾關注。此前在廣東清遠,一輛L7以178公里時速追尾貨車,導致車頂飛離、A柱B柱折斷,造成兩人死亡。當時廠商將事故歸咎于超速。此次京滬高速再度發生撞擊即起火的情況,不禁令人擔憂其安全隱患。
家屬追問三個月,始終未獲行車數據
三個月后,李先生依舊難以釋懷逝去的親人。他向記者透露,事發當晚車輛駛過施工區域時忽然失去控制。
“我哥一直夸贊理想L7的高速自動駕駛功能,為什么在出事前30秒卻突然失靈?”李先生展示了與客服的聊天記錄,企業僅口頭回應“駕駛員已接管”,卻拒絕提供EDR(事件數據記錄器)完整信息。
更令人費解的是,車輛緊急呼叫系統未能及時啟動。根據官方說明,車輛撞擊后會自動聯系救援中心,但李先生查到的通話記錄顯示,事故發生十二分鐘后才收到車企短信提醒。“如果系統正常運作,也許能爭取更多救援時間?!彼瘋卣f道。
面對反復追問,理想汽車始終堅持“車輛無質量問題”,并表示已配合警方調查,但公眾顯然并不買賬。
業內專家指出,電動車事故中EDR數據是還原事故經過的關鍵依據。然而目前并無強制公開規定,因此廠商往往只披露對自己有利的信息。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研究員王磊也持相同觀點。
理想L7的安全表現一直是消費者關注焦點。一方面,其在多項碰撞測試中表現出色,乘客保護指數近乎滿分,高強度籠式車身結構與多氣囊配置被譽為最大亮點。
另一方面,多起事故暴露出潛在風險。例如去年清遠一起事故中,車輛以178公里時速行駛時車頂飛離;再如2025年1月湖北荊州五車連環相撞中,理想L7安全氣囊未觸發,車主質疑“需達到多高時速才能激活”。
本次事故的核心爭議在于電池安全性。在中保研測試中,理想L7電池包被鋼針穿刺后僅冒煙未起火,但在真實事故中為何火勢如此兇猛?專家推測可能是撞擊破壞了電池密封性,泄漏的電解液遇明火引發爆炸。
“電池熱失控受多重因素影響,實驗室環境與現實事故存在差異。”清華大學汽車學院張明教授表示。
更引人關注的是駕駛輔助系統的運行情況。家屬稱廠家表示出事前該系統已關閉,但未解釋原因。若系統因誤判維修標識或突發失效而退出,將構成嚴重安全隱患。此前已有用戶投訴稱理想L7在正常行駛中誤識別廣告牌觸發緊急制動,暴露算法缺陷。
速度與安全的平衡
隨著智能化與電動化浪潮加速推進,車輛性能不斷提升。然而,安全防線是否同步升級?以理想L7為例,在高速行駛過程中若突遇緊急情況,傳統剎車系統是否仍可靠?
據估算,車輛以每小時178公里速度行駛時,理論上需滑行130至150米方可完全停下。而本次事故中,駕駛員在120米范圍內未能成功制動。
行業數據顯示,2023年電動車自燃概率為0.96%,略低于燃油車的1.5%。但一旦電池起火,撲滅難度極大,令人憂心忡忡。
為此,2025年4月實施的《電動汽車用動力蓄電池安全要求》新規明確,電池熱失控后需確保2小時內不起火,且煙霧不得進入座艙。然而理想L7為兩年前產品,能否達標仍存疑問。
專家呼吁車企加強極端工況測試,包括車禍后電池穩定性、剎車響應等關鍵指標,并建立更透明的數據共享機制,以便事故后及時向用戶和監管部門開放車輛數據。董揚強調,技術進步不應以生命為代價,安全始終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基石。
距離事故發生已過去三個月,李先生仍在等待一份書面報告。他對記者表示,已委托律師起訴理想汽車,要求公開EDR數據及電池設計圖紙。
“我不尋求賠償,只想弄清哥哥為何沒能逃生。如果車輛存在特殊設計缺陷,必須讓更多人知曉?!痹S多車主支持他的做法,其中包括2023年清遠事故遇難者家屬。
2025年7月,工信部啟動新能源汽車安全專項檢查,重點核查碰撞后電池熱失控防護能力、輔助駕駛系統可靠性等指標。同時,《新能源車事故救命指南》新版即將出臺,明確規定車企須在事故發生后15分鐘內提交車輛數據。
如今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飆升,突破三千萬輛大關。理想L7事故并非孤例——從2023年廣東清遠悲劇,到2025年京滬高速慘劇,每一次事故都在提醒我們:安全不容忽視,否則便是舍本逐末。
正如李先生所言:“真相不僅是家庭的訴求,更是全社會對汽車安全的共同期待。”當智能汽車駛向未來,如何在速度與安全之間找到平衡,或許是車企與整個行業需要不斷思考的重大課題。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