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看垣曲
黃河之畔的垣曲,藏著一段被歲月輕掩的文明密碼。這座晉南小城,是典籍中舜帝“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的重要活動地,境內歷山、舜王坪、舜井等遺跡星羅棋布,民間關于舜帝孝親、治世的傳說更是代代相傳。考古發現的仰韶文化遺址,更將這片土地的文明根系扎進了八千年前的時光深處——這里的舜文化,從不是虛無縹緲的傳說,而是刻在山河肌理里的歷史印記。
然而,當山東濟南千佛山將舜祠、舜典融入山水景觀,打造成“舜文化研學基地”,年接待游客超百萬;當河南多地以舜帝故里為依托,建起舜文化博物館、舉辦國際研討會,讓“孝德”文化成為城市名片時,垣曲的舜文化卻仍在“沉睡”。那些散落在鄉野的舜帝遺跡,多是簡陋的石碑與荒草;當地雖有零星的文化活動,卻因缺乏系統規劃和傳播力度,鮮為外界所知。坐擁如此厚重的文化家底,卻任其在歲月中蒙塵,不免讓人心生遺憾。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被看見、被傳承。舜帝所代表的孝親敬老、勤政愛民、選賢與能等精神,至今仍是滋養社會的養分。垣曲的舜文化,不該只是古籍里的文字、老人口中的故事,更應成為激活地方發展的“文化引擎”。或許可以從梳理遺跡脈絡入手,串聯成“舜帝文化旅游線”;或許可以結合現代藝術,將舜帝傳說改編成舞臺劇、動畫;或許可以搭建學術平臺,讓垣曲成為舜文化研究的重要坐標……
黃河依舊東逝,舜蹤仍在垣曲。當別處的舜文化在精心呵護下熠熠生輝時,這座深藏著文明基因的小城,或許正等待一次喚醒——讓沉睡的文化瑰寶走出深閨,既為地方發展注入底氣,也讓千年舜德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芒。這不僅是對歷史的交代,更是對文化生命力的敬畏。
【作者系中國新聞雜志社副總編、快報通互聯網應用平臺創始人高英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