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響堂山,石窟藝術璀璨文化的魅力
文/王世輝
自從知道有這么一處所在,到響堂山去,便成了在我心中發芽的夢。當這個夢再度開枝散葉,葳葳蕤蕤蓬勃起來的時候,我終于趁著雙休,成行了。
剛過大雪節氣,寒冬正在一步步走進深入,清晨六點鐘光景,天色基本上還是黑夜,大巴車卻已啟動,旋轉的車輪沿著一種越來越快的速度,直指響堂山的方向。
響堂山位于“成語之都”邯鄲,確切地說,是在峰峰礦區。它西接太行山脈,東望華北平原,屬于晉冀魯豫四省區域的中心,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連串“國”字號頭銜,把它抬舉到了很高的地位。景區擁有被考證為“中國三大皇家石窟之一”的北響堂石窟、被譽為“中華第一刻經”的刻經洞、史稱“河朔第一古剎”的常樂寺等文物古跡,還有宜居易游的棗林荒古村。
此次到響堂山,我是奔著石窟而去的。響堂山石窟坐落于邯鄲市西南的鼓山之上,因在山洞里擊掌甩袖都能發出洪亮的回聲,故得了“響堂”之名。響堂山石窟分為南響堂山石窟、北響堂山石窟和水浴寺石窟。南響堂山石窟在西紙坊村北的鼓山南麓,現存7窟;北響堂山石窟在和村西鼓山之腰,現存8窟。兩處石窟共有佛教大小造像4000余尊,并有北齊所刻維摩詰經等重要石刻。響堂山石窟是研究佛教、建筑、雕刻、美術、書法的寶庫,在中國石窟藝術向唐代寫實風格的演變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地位至關重要。
大巴車在北響堂景區大門外停穩后,一眾人下車,為大門上方“千年響堂,神山福地”八個天藍色大字所吸引和召喚,迤邐而入,拾級登山。攀爬不大工夫,即到了常樂寺。
確切地說,我所到達的常樂寺已是一處遺址了,并非原汁原味的完整寺院。該遺址位于鼓山腳下,與響堂山石窟對望。雖是遺址,形制仍是龐巨的,占地面積達萬余平米,多座殿宇相連,蔚為大觀,拜謁者亦是絡繹不絕,為肅穆的氛圍中平添著鼎盛的煙火氣息與紅塵景象。據現存金正隆四年石碑《重修三世佛殿記》顯示:“……文宣常自鄴都詣晉陽,往來山下,故起離宮,以備巡幸,于此山腹,見數百圣僧行道,遂開三石室,刻諸尊像,因建寺,初名石窟,后至天統間改智力,宋嘉祐復更為常樂寺……”簡約的文字,正是對該寺前世的記述。此碑碑文,曾先后被收錄于康熙版、乾隆版和民國版的《武安縣志》。另據記載,此寺為北齊高洋建,建造時間與響堂山石窟為同一時期。寺外大門一側,有一座佛塔,名宋塔,又名常樂寺塔、白塔,與南響堂的紅塔遙相輝映,成為值得觀瞻的勝景。佛塔為八角九級可登臨樓閣式磚塔,最上面兩層外墻已損毀脫落。塔身七層外墻嵌有宋皇祐六年重修碑記,從碑記來看,該塔在宋代時,建筑形制和風格均與現存磚塔一致:一、三、五、七層為仿木斗拱形式,二、四、六層為蓮瓣承托式結構。雖然八、九層塔檐損毀,無法辨識,但這座宋塔歷經千年依然巍峨挺立,實屬不易,與史稱“河朔第一古剎”的常樂寺一同櫛沐著歲月的滄桑風雨,見證著歷史的興衰更替。
離開常樂寺和宋塔,經過財神殿,慢慢丈量著行程,不覺便走到了神奇的“怪坡”。怪坡是這段斜坡的名字。怪坡之怪,體現在何處?我把大半瓶礦泉水放置在斜坡之上,才探得了奇怪之所在——路面明明是上升的,可是,瓶子里的水卻逆重力而行,輕松地從低處到達高處,仿佛地面在悄悄反轉似的……這般奇觀,若非親試親見,單憑語言描述,我是斷然不會相信的。眼前的景象又不由我不相信。我一邊不已地嘖嘖稱奇,一邊在心中畫著問號——難道說,地心引力在這里失效了嗎?大千世界,怪象叢生,需要科學的觸覺去探索的,實在太多啊。
繼續向上攀登,走到了一處洞府,旁邊的石壁上,金黃色的字體醒目地鐫刻著“仙人洞”三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閃耀。洞口懸掛著一面沾染了灰塵的白布簾,算是遮擋,禁止進入的信號。我伸著頭往里張看,只見幾名工匠在忙碌不停地施工,石頭的碎屑末飛揚一片。無法探尋,只得作罷,又沒能找到介紹的文字,便終究無從知嘵,洞中居住的都是哪些仙人。
站在距仙人洞不遠的高處,極目四望,攀登走過的路徑,以及建筑、樹木,萬千景象盡收眼底,仿佛逆著方向撲入心懷。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小,那么具有概括性,就連高大巍峨的宋塔也變成了一根細小直立的柱子。不由想起“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古話,自然又是一番感慨喟嘆……
終于,與石窟面對面了。映入眼簾的一篇壁刻文字,較為詳盡地介紹了響堂山石窟,再一次加深了我對響堂山石窟的認知和理解。現摘錄文字的緊要部分,呈現于玆:
響堂山石窟是中國6世紀最重要的佛教文化遺跡,始鑿于東魏末年,主體工程完成于北齊時期。北響堂大佛洞是響堂山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雕刻最為精美的洞窟。響堂山石窟不僅是一座皇家石窟寺院,也與高歡靈葬有密切關系。學術界將其定為中國北齊時期造像風格的“響堂模式”。響堂山石窟繼東魏、北齊開鑿以來,其后的隋、唐、宋和明清時期及至民國都有續鑿和補修,雕刻工程延續了1000多年,形成現在的規模。在中國石窟發展史、中國佛教史、中國書法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是邊咀嚼回味這段介紹文字邊走進大佛洞的。
大佛洞鑿建于東魏和北齊時期,是所有洞窟中形制規模最大的一座。這是一座中心方柱式塔廟窟。窟分前后室,前室已坍塌,后室,也就是主室,平面呈方形,平頂。中心方柱三面開龕,后壁上部與山體相連,下部形成低矮甬道,供禮佛時通行。主尊造像為三世佛題材,基壇上雕神王形象。窟室四壁中部滿刻16座塔形列龕。前壁為上下兩層的“帝后禮佛圖”,為物象外減地平浮雕,是國內石窟中最大的禮佛圖,可惜已坍塌殘缺。中心方柱頂部有文獻記載的“高歡陵穴”。
高歡是東魏的大將、權臣,并未稱帝,卻被他的兒子高洋取代東魏建立北齊后,尊推為太上皇。北齊是一個極重佛教的王朝,據介紹,朝廷拿出國庫的三分之一用于佛事,正因如此,高歡的陵寢也被選擇建在了一座大佛的頭頂部位,以便在后世禮佛時永久得崇拜。據說,高歡陵寢原是一個秘密洞穴,里面放置了棺槨和大量金銀珠寶,為保守這份秘密,朝廷便把參與修造的工匠全部殺害了。可是,由于北齊是一個短命王朝,享國日淺,僅有28年,北齊滅亡后,其中一個工匠的后人得知了高歡陵寢的秘密,便私自開挖,盜走了全部金銀珠寶,致使我所能仰望到的陵寢洞穴空空如也,所謂的高歡棺槨也不知所蹤,究竟歸向了何處,沒有人能給出確定的說法,這應當已成為未解的謎團,或許還將持續到永遠。據史書記載,北齊是一個禽獸王朝,帝王個個殘暴,程度令人發指,沒有一個值得后世懷念。念及此,我想,這謎團不解也罷。倒是大佛洞內的壁刻,幅幅稱得上藝術極品,有的甚至是天下古今獨一無二的,其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無可替代,這是北齊王朝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財富,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愈加璀璨奪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