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晚,國風音樂現(xiàn)場《海上生民樂》在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開啟第六輪駐演。當觀眾入座,演出開始,“國樂+光影+建筑”的魔力開始發(fā)酵。隨著音符流淌,數(shù)字多媒體技術(shù)將上海音樂廳的廊柱、壁面幻化為流動的畫卷——光影在觀眾席間游走,音符在建筑肌理上跳躍,觀眾仿佛置身于東方美學的長河之中。
《海上生民樂》是由上海大劇院藝術(shù)中心指導,上海民族樂團、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聯(lián)合推出的原創(chuàng)文旅項目。這部被譽為“中式美學大觀”“民樂百科全書”的現(xiàn)象級作品,歷經(jīng)125場淬煉再次回歸。《汲古》《水行》《火舞》《墨戲》《山水》《酒歌》等九部作品如同九把鑰匙,串聯(lián)起詩、書、畫、舞、戲的東方美學鏈。有觀眾評價:“這才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浪漫!”
《海上生民樂》劇照
《海上生民樂》劇照
連續(xù)五年,每年在上海音樂廳駐演,對上海民族樂團的藝術(shù)家們來說,是機會也是挑戰(zhàn)。笛簫演奏家趙韻夢說:“《海上生民樂》像一面鏡子,既照見我的技藝成長,更引發(fā)對音樂本質(zhì)的思考。”在演繹《山水》時,她把自己想象成竹林中的隱士詩人,讓音樂與動作都浸透這份文人風骨。
打擊樂首席王音睿每次演出結(jié)束,都習慣在社交媒體上刷觀眾的反饋,收集意見。有評論說很喜歡他在演奏打擊樂中融入的肢體表達,他就不斷嘗試,在不同樂曲、不同樂器的呈現(xiàn)上融入更多肢體語言,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這一次,希望大家繼續(xù)幫助我們成長。也許我做不到讓每一個‘你’都喜歡,但我一定會為‘你’而改變!"
《海上生民樂》劇照
《海上生民樂》劇照
五年時光里,《酒歌》的兩位琵琶演奏家也有了各自的收獲。琵琶演奏家李勝男成了一位母親,她說,“重返《海上生民樂》,指尖觸到琵琶弦的剎那,懂得了何為‘柔韌'。從前追求技巧的鋒芒,如今卻更珍視音樂中流淌的生命力。舞臺上的鏗鏘與溫柔,恰如母親這個角色賦予我的雙重力量。”
2022年,琵琶演奏家劉嘉剛進團就加入《海上生民樂》第三輪演出,這個初出茅廬的“霸王”,抱著琵琶的手都在微微發(fā)抖。每場演出結(jié)束,他的手機鈴聲總會準時響起,那是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的專屬“課后輔導”時間。“深夜的電話,是對當天演出的全面點評——這不僅是演出,更是專業(yè)考核和大師課。但正是這種‘以演代練’的淬煉,讓我領(lǐng)悟到真正的演奏之道。”
《海上生民樂》劇照
《海上生民樂》劇照
和《海上生民樂》共同成長不僅有演奏家,舞臺執(zhí)行導演之一洪藝桐對舞臺幕后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與技術(shù)制作團隊的溝通到每一次演出結(jié)束后的復盤,都讓我成長。從第二輪駐演開始,導演組完善了每場演出情況總結(jié)表,并按照舞臺技術(shù)、服裝、遷場等工種分類建立了更嚴格的演出監(jiān)督機制。”
每輪駐演,《海上生民樂》的衍生品都很暢銷,本輪駐演期間,觀眾可以在上海音樂廳購買“海上生民樂”限定禮包,內(nèi)含流蘇燙金團扇、“海上生民樂”帆布包、民樂四重奏PP夾、繆斯殿堂浮雕香薰蠟燭、建筑面冰箱貼、國風TN手賬本等系列文創(chuàng)周邊。
《海上生民樂》劇照
今年暑期,上海音樂廳同步開啟三大駐場項目,形成文旅流量矩陣,覆蓋不同年齡段和文化偏好的群體,讓95歲的上海音樂廳從單一“音樂會空間”升級為多元“無邊界文化綜合體”。除《海上生民樂》之外,音樂廳B2音樂立方,沉浸式音樂舞蹈劇場《百鳥朝鳳》已于7月5日開啟第三輪駐場演出。7月18日至8月31日,全球首個沉浸聲VR體驗重磅大作《尋找秘譜:穿越上海1930》將在上海音樂廳四樓“樂∞空間”推出。
原標題:《《海上生民樂》第六輪駐演啟幕:“這才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浪漫!”》
欄目主編:施晨露 圖片來源:上海民族樂團提供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吳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