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8月1日的最后期限只剩幾周,美國總統特朗普拋出的30%關稅“大禮包”讓歐盟國家集體“警鈴”大作。歐盟各國財長近期緊急會面,干等著?要談判?還是堅決反制呢?
▲圖源:IMAGO/Frank Hoermann/SVEN SIMON
法國總統馬克龍表態強硬,喊話歐盟要“準備好可靠的應對機制”;德國總理默茨認為,一旦關稅生效,將“抵消我們為復蘇經濟所作的大量努力”,并“對我們的出口企業造成重創”。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話里帶鋒,她表示:“如有必要,歐盟將毫不猶豫采取反制措施。”
相較于,政壇的劍拔弩張,經濟學界卻顯得意外冷靜。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經濟學欣茨(Julian Hinz)認為:別急著還手!“真正損失最大的是美國自己,”欣茨接受采訪時強調。
▲圖源:REUTERS
欣茨分析道,若真的對所有貿易伙伴全面征稅,美國的經濟損失很可能是歐盟的兩倍。“這其實并不令人意外,”他解釋說,因為美國是對所有貿易伙伴同時征收高關稅。價格上漲、企業成本飆升,這些貿易壁壘會引發極大的價格壓力。
圖賓根大學的宏觀經濟學教授穆勒(Gernot Müller)也持相似看法。他剛剛發表了一項關于美國關稅影響的新研究。他勸歐盟干脆“不作為”——反制只會讓局面更糟。對此他打了個比方:“如果我們的貿易伙伴朝他自己的膝蓋開槍,那么我沒必要給自己也來一槍。”
然而對于汽車、醫藥、鋼鐵等出口依賴型行業來說,高關稅會直接打擊了這些行業的商業模式。但穆勒指出:“即便是被威脅征收200%關稅的醫藥產品,到頭來也是美國消費者受到的傷害更大。
▲圖源:Yves Herman/REUTERS
只不過,現實不是經濟模型,政治人物沒那么容易“裝作什么都沒發生”。在選票、民意和媒體的壓力下,政治回應往往要更“可見”。
數據顯示,美國5月的居民消費支出已出現小幅下滑,消費者信心也有所降溫。欣茨認為,這意味著,美國國內已經在對政策施壓做出反應。
更有意思的是,盡管關稅危機沖擊市場,但金融市場卻反應冷靜。大多數分析師仍預期,:即使有關稅,最終也不會超過10%。更何況,美方此前和墨西哥、加拿大、中國的協議也都“一年一變”,穩定性并不強。
▲圖源:marketscreener
對歐盟委員會的談判策略,欣茨表示認可。他指出,一方面表達出愿意談判的姿態,另一方面同步準備反制清單,這種“軟硬兼施”的雙軌策略,既避免了顯得被動,又不至于貿然升級沖突,是目前較為理性、穩妥的做法。
至于談判的前景,欣茨認為美歐雙方短期內將繼續保持對話,但隨著8月1日這一最后期限的臨近,談判壓力正不斷上升。他也對潛在協議的可持續性表示保留:“問題不在于是否能達成協議,而在于這樣的協議究竟能維持多久。”他指出,美國此前與墨西哥、加拿大簽署的協議最終也未能長期穩定,而與中國的臨時協議更將在8月中旬到期。
綜合目前的局勢來看,欣茨強調,無論談判結果如何,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如果特朗普真的同時與所有主要貿易伙伴開啟關稅戰,美國的處境將非常危險。”
(歐洲時報小婺生德國版綜合報道,轉載請注明公眾號GermanReport)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經”)秉持“以報道德國經典,成報道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主要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