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實驗室里躺著一位特殊“星際訪客”——編號NWA16254的火星隕石最近火了!它不是普通石頭塊兒——作為目前已知唯一呈現顯著地球化學虧損特征的輝長蘇長巖類隕石(這類巖石由巖漿緩慢冷卻形成粗晶粒結構),正用自身紋理向人類講述著紅色星球億萬年火山往事……
石頭里藏著雙重冷卻日記
成都理工大學行星科學團隊用高倍礦物成像儀(TIMA技術)給這塊隕石做了個“CT掃描”——結果發現它竟記錄著兩段截然不同冷卻經歷!
第一段發生在地下極深處:當壓力還處于4300–9300倍大氣壓時(相當于地球地表往下約15–30公里深度環境),富含鎂元素輝石率先從熾熱巖漿中“生長”出來——這是它最早形成階段留下痕跡。
第二段則發生在巖漿上涌后較淺地層(壓力低于4000倍大氣壓):此時巖漿冷卻速度變慢了!原本鎂質輝石外圍開始包裹上鐵質輝石層,并逐漸析出斜長石礦物——這種粗細交替礦物結構就像樹木年輪般清晰記錄著巖漿從深部地幔向地表運移時反復抽取熔體過程。
“還原環境”藏著地幔秘密
更讓科學家興奮的數據來自氧逸度測量——這塊隕石氧逸度低到離譜(fO?=IW?1.0)!簡單來說就是它結晶時所處環境氧氣活躍度極低(類似煉鐵高爐內部強還原環境)。
這種特征與另一塊著名火星隕石QUE94201高度相似——暗示它們可能共享同一古老地幔源區熔體!而含三價鈦鈦鐵礦組合更是直接佐證了這一點——要知道三價鈦只有在極低氧環境下才會穩定存在。
“改寫認知”背后意義
傳統觀點認為火星巖漿演化可能較為單一,但NWA16254持續低氧逸度特征卻揭示其地幔存在顯著異質性(即不同區域成分差異大)——就像地球地幔既有“肥沃”區域也有“貧瘠”區域一樣。
未來通過同位素測年技術還能確定它到底形成于約24億年前古老地幔熔融事件?還是更年輕火山活動?這將直接改寫我們對火星熱歷史認知。
從宇宙塵埃到實驗室顯微鏡下的數據圖譜——一塊拳頭大小隕石竟藏著如此多故事!
你還知道哪些有趣太空巖石?
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如果覺得本文有意思也別忘了轉發給同樣熱愛宇宙奧秘朋友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