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一艘拖船牽引著遍布銹跡的瓦良格號,穿越土耳其海峽,一路漂洋過海,最后停靠在大連港。
在中國正式擁有第一艘航母之前,“空殼子”瓦良格號的命運一直備受爭議。
人們說它值2000萬美元,也有人說它連廢鐵都不如,還有人反復質疑:買這么個不能動的破船回來,到底圖什么?
可如果把時間線拉長,就會發現這筆買賣并不簡單。
空殼航母
很多人都以為,中國造航母是從遼寧艦開始的,其實更早。中國真正擁有航母的夢想,是幾十年前種下的。
1970年代末,時任海軍司令的劉華清將軍提交了中國第一份關于航母的論證報告。當時,中國海軍還處在極度落后的狀態,別說航母,連萬噸級軍艦都沒有。這一想法在當時被不少人認為是空想。
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大批軍事資產被迫下馬。烏克蘭接管了建造中的瓦良格號,這艘航母已經完成了超過六成,但由于經濟崩潰,不得不停工。
黑海造船廠面對巨大的虧損和一個造了一半又拆不掉的大家伙,只能選擇盡快“清倉處理”。
在各種地緣政治的縫隙中,中國商人徐增平出現了。他用個人營商的名義,從烏克蘭手中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瓦良格號的殘軀。
這個價格瞬間引發了無數爭議,要知道,這只是一具航母的空殼子而已,這個價格直接超了其他國家購買的四倍之多。
徐增平先生
為了找補,烏克蘭認為僅是單臺發動機就價值2000萬美元,瓦良格號4臺發動機,中國怎么都不虧。但在動力系統仍然存疑的情況下,我國還是購買了。
為什么雙方都對這筆交易沒有異議呢?
對烏克蘭來說,這是他們當時唯一能接受的出路。大型軍艦的定制化極高,拆解費用高昂不說,一旦開工就很難停下來。
瓦良格號已完成的大量結構根本無法輕易銷毀,黑海造船廠根本沒有能力負擔拆船費用,賤賣成為唯一的現實選擇。
對于中國來說,有價值的除了航母本身,我們還順勢邀請了多名烏克蘭專家來到國內工作,其中包括蘇聯時期負責航母系統設計的總工程師巴比奇。
這些人帶來了極為寶貴的經驗,幫助中國補齊了長年落后的技術短板。
西方國家對這場交易并非無感,美國當時就向烏克蘭施壓,要求徹底“去軍事化”。瓦良格號最終在去除所有軍事設備之后才獲得放行。
然而,西方忽略了一件事:即便沒有雷達和導彈,一個航母的龍骨和艙室結構本身就已經蘊含大量信息——這是造航母最核心的物理藍圖。
真正的突破是反推的過程。
阻礙
中國工程師拿到這艘殘軀后,開始一點一點測繪,一寸寸拆解分析。他們沒有圖紙,也沒有說明書,靠的是一組組的數據測量和幾代工程師的反復驗證。
就連瓦良格號的滑躍甲板,中國也進行了數以萬計的試驗,最終將原本蘇聯設計的12度斜角優化為14度,使得殲-15戰斗機可以攜帶更重彈藥起飛。
這只是冰山一角。
瓦良格號上所有關鍵系統都被拆除,在拖航回國的627天里,瓦良格號經歷了海峽封鎖、政治阻撓和氣候威脅。
希臘船長的航行日志里記下了一句話:中國人每天像照顧嬰兒一樣檢查船體,擔心它在大海中散架。
正是這份“傻勁”,讓瓦良格的結構得以完整保留,也為日后的測繪節省了至少十年時間。
許多人不知道,中國在改造這艘航母的過程中,還同步培養了一整套航母相關人才。
從艦載機飛行員到甲板調度官,從海試工程師到動力系統技師,這些“第一代種子力量”成為此后山東艦和福建艦的核心團隊。
也就是說,中國用瓦良格號換來的,不只是一艘航母,更是一整條工業鏈、技術鏈和人才鏈。
那么,烏克蘭所謂的發動機到底在不在?
關于四臺TV-12渦輪發動機,有人說當初封存完好,有人說根本就沒有。
徐增平本人曾稱自己曾進入輪機艙并看到密封的發動機。但更多證據表明,這些發動機在抵達中國前就已經不存在了,否則瓦良格怎么會拖拽航行。
并且,如果真的裝有動力系統,土耳其方面又怎會以“無動力”為由阻止通過海峽?中國又怎會付出高昂的拖航費用與外交代價?
根據后續公開資料和多位參與工程人員的回憶,瓦良格號到港時動力系統僅存鍋爐和部分軸系,所有控制裝置和核心部件都已消失。
從種種因素可以肯定的是,瓦良格號來到中國的時候,動力系統很可能被拆掉了,烏克蘭所說的四臺發動機,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給到我國。
那為什么還說“賺了”?
2000萬美元的空殼航母值得嗎?
答案就在這里:即使是一艘沒有動力的空殼,它也為中國節省了十年以上的摸索時間。
如果從零開始,中國可能要到2020年代中期才有可能擁有航母;而正是因為有了瓦良格,中國才在2012年就實現航母入列。
而時間,是現代軍事最昂貴的資源。
那時正值國際局勢動蕩。從1996年臺海危機,到2016年南海緊張局勢,中國都面臨著日益擴大的海上壓力。
一個沒有航母的海軍,幾乎等同于沒有威懾力。如果那幾年爆發重大沖突,中國海軍將極其被動。
遼寧艦的服役,意味著中國在戰略上有了“打狗棍”。就像當年哪怕勒緊褲腰帶也要造原子彈一樣,有沒有用是一回事,有沒有是根本。
更何況,瓦良格不只讓中國提前擁有了航母,也大幅度縮短了后續國產航母的研制時間。山東艦之所以能迅速成軍,正是站在遼寧艦的“肩膀”上。
山東艦
福建艦更是實現了電磁彈射等重大技術飛躍,而所有這些,都可以追溯到當年瓦良格那段“拖著走”的起點。
遼寧艦今天已經完成全球38圈的航行里程,搭載的艦載機群已在第二島鏈外完成任務演訓。從空殼到核心戰力,僅僅用了不到20年。
所以今天再看那筆2000萬美元的買賣,不該再用“賺或虧”來衡量。這是一筆劃時代的投資,是工業化大國邁向深海的一次決定性躍進。
有時候,一艘銹跡斑斑的廢船,并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場征程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