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自律,是一個很艱難的問題。
成年尚且做不到自律,遇到手機就想刷一下,一刷就停不下來。
不管是在地鐵上還是公共場合,男女老少都是清一色的低頭玩手機。
網絡上有太多有意思的信息,也能打發(fā)無聊的時間。
可能身為家長的成年人會說:
我不需要學習,我是工作之余玩手機消遣的。不比學生,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
這句話聽起來挺雙標的,憑啥家長玩手機就是理所當然,孩子玩手機就是擺爛躺平。
但之前,我并不是這樣想的。所以很自然我就是一個雙標家長,允許自己玩手機,那是太累了要休息要休整。
但對于孩子學習之余玩手機,玩游戲,我是嚴厲批評和堅決阻止的。
各種催是家常便飯,催著孩子放下手機,催著孩子早點學習,催著孩子快點吃飯去搞學習,催著孩子不要磨蹭,要堅決執(zhí)行目標與計劃。
催的結果,是孩子不耐煩時就勉強應付我一下,但答應的事情該不做還是不做。
催急了,催多了,孩子就跟我吵,跟我懟,成功把我惹怒后,我倆再吵翻天,各自都氣得吐血。
原本我的目標只是為了提醒孩子要自律一點,要在學習和娛樂之間達到均衡,可是在催促的過程中,變成了情緒的拉扯。
這也倒逼我在思考一個問題:
到底是因為我做錯了什么,才會在引導孩子自律學習的時候,頻繁翻車,跟自己的初心南轅北轍?
思來想去,我終于明白一個真相:
被催的孩子,學不會自律。想要喚醒孩子的自驅力,先要學會后退一步,不聊學習,而要跟孩子聊走心的廢話。
這個倒逼孩子自驅力的底層邏輯是:
先搞關系,關系信任和穩(wěn)固時,再提建議。
現在,我不再緊盯孩子學習了,他做到或做不到,做多或做少,我都不再評判。
只是時不時跟孩子聊些廢話,聊他感興趣的內容,聊我的想法,聽他聊目標,同學和想法。
聊著聊著,孩子就放下了手機,去早讀,去寫試題,還跟我說:
只有多刷題,才能發(fā)現更多漏洞,才能倒逼我有緊迫感,去投入學習。
具體步驟是:
首先,家長先要對孩子的學習課題分離。
對于學習,家長的理清這是孩子的課題,最終得孩子自己操心。
如果父母對學習的關注與重視,遠遠超過孩子,那只會造成一個結果:
孩子覺得學習都是為了父母開心,逼得緊就學一下,不逼就躺平擺爛,放肆的玩。
我家娃初中時的學習狀態(tài)就是我要盯得很緊,才會不得不去學習。
孩子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他努力都是為了我,經常會拿不學習威脅我滿足他提的一些要求。
直到我想通學習是孩子的課題,不是我的課題后,慢慢對學習進行放手,將學習的課題與選擇交給孩子。
孩子才會自我承擔和自我負責,從要我做到我要做,自驅力才會回歸。
其次,在面對孩子擺爛和躺平以及說到做不到時,不要氣急敗壞和情緒失控。
很多家長在孩子擺爛,玩的時候就氣不打一處來,情緒很快占了上風。
即便孩子學一小時,補課兩小時,家長也會自動忽略,而盯著孩子玩了三小時而忿忿不平和氣急敗壞。
當孩子無論怎么做,父母都能挑出刺,無論孩子相比之前有哪些進步,父母還是不滿足時。
就變相挫敗了孩子想要努力與進取的勇氣,他們會這樣想:
無論我怎么努力和進步,在父母眼里都不值一提。
這時孩子干脆就自我放逐了,不做就不會被挑剔,那就徹底躺平好了。
最后,多跟孩子聊一些走心的廢話,而不是只盯著學習。
想要跟孩子的關系破局,家長真的關心孩子學習,就得學會:
后退一步,放手學習,而回歸跟孩子關系重建上。
有關系,一切都沒關系,沒關系,一切都有關系。
父母跟孩子關系好時,能獲得孩子信任,無論父母說什么,孩子都能聽進去一些建議。
而當父母跟孩子關系不好時,孩子聽到父母的建議,只覺得虛偽與諷刺,聽的話連個標點符號都不信,充滿著不屑與懷疑。
這時想硬逼著孩子自律,只會造成新的矛盾與沖突。
想讓孩子自律,需要一些迂回戰(zhàn)術,更需要穩(wěn)固深度的親子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