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醫藥研究社
四環醫藥醫美業務擴張步伐未見放緩。
據了解,在旗下渼顏空間生物科技(吉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渼顏空間”)的注射用聚己內酯微球面部填充劑(PCL)、聚乳酸面部填充劑(PLLA)獲得國家藥監局批準后,四環醫藥正加緊推進相關產品上市。
7月19日,該集團就將舉辦「不止」渼顏空間再生新品上市會,屆時有聚乳酸、聚已內酯領域的4款再生材料新品亮相,表露出“不止于研發”的決心。
隨著醫美業務越做越大,不乏聲音認為四環醫藥的副業快比主業“香”了。值得注意的是,在醫藥方面,四環醫藥也是動作頻頻,其理想預期是在“醫美+創新藥”雙輪驅動下,把盤子做大,實現價值重估。
這樣的進化敘事是值得期待的,問題是,四環醫藥能撐起來嗎?
“變美”風潮下,醫美是一條好賽道
從近年成績單來看,四環醫藥的醫美業務已經有了一定規模。
在2024年財報中,四環醫藥就曾透露,通過“自研+BD”雙軌策略,渼顏空間醫美平臺已形成覆蓋填充、塑形、光電設備及皮膚管理的60余款產品組合。其中,共有7款產品在年內獲批,包括獲得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的雙波射頻Sylfirm X和3款注射針,麻膏類藥品利丙雙卡因乳膏和2款化妝品(艾芙美緊致靚膚精華和頭皮護理護發精華)。
另外,銷售布局上,截至2025年2月底,渼顏空間累計覆蓋中小型醫療美容機構超過6200家。在戰略合作層面,渼顏空間與70家醫美連鎖集團以及77家區域核心單體大機構簽署年度合作協議,重點核心醫院覆蓋達1183家,較去年同期增長逾400家。
相應的,2024年集團醫美分部共實現收益7.44億元,同比增長65.4%,發展勢頭頗為強勁。但對于四環醫藥而言,醫美業務遠不止于此,畢竟需求決定了市場。
當前的經濟環境中,一個非常直觀的事實是,隨著收入保障和自我關注度提升,個人形象優化成為了新的消費驅動力。QuestMobile數據顯示,按照六大內容平臺(即抖音、快手、小紅書、嗶哩嗶哩、微信公眾號、微博)顏值內容觸達用戶來估算,截至2024年5月,顏控人群規模已達2.53億,24歲以下用戶占比達26.9%,年輕化特征顯著。
追求美的人越多,醫美賽道就越有前景。摩熵咨詢深度報告曾顯示,2023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達到1809億元,非手術類賽道增速快,其中注射類醫美市場規模達269億元;預計到2024年、2025年,國內注射類醫美市場規模分別達到346億元、437億元。
目前四環醫藥在醫美領域分到的市場蛋糕顯然不算大,繼續加碼擴張確實是必要動作。表現在產品端上,就是頻頻有新品落地。
據公開消息,在即將舉行的新品上市會上,四環醫藥將帶來斯弗妍、回顏臻、傾研等重磅產品。其中,斯弗妍是一款童顏針,核心優勢在于采用大粒徑、精細化微球粒徑篩分技術實現特定粒徑控制,可以促進III型膠原向I型膠原有序轉化,并有效兼顧膠原再生速率與炎癥反應控制。另外,斯弗妍也是國內唯一一款包裝只顯示PLLA凈含量的產品。
回顏臻則是一款小粒徑童顏針,專為皮膚真皮層應用而定制,復溶性更優,稀釋后分布更均勻,擁有75mg/瓶、150mg/瓶兩種型號。傾研作為一款注射用聚己內酯微球面部填充劑,注重對PCL微球的創新應用,如讓PCL微球粒徑范圍更小、分散度更高,以實現有序可控的膠原再生,并避免注射后局部過度刺激。
這些各具特色的產品正幫助四環醫藥放大醫美業務的價值。與此同時,醫藥作為四環醫藥的老本行,也在進入轉型周期。
站上創新藥風口,“雙輪驅動”成了嗎?
在醫藥板塊,四環醫藥已走出仿制藥到創新藥的升級路徑。背后,惠升生物、軒竹生物兩家子公司正加足馬力搞研發。
其中,惠升生物專注于糖尿病及并發癥領域。2024年,惠升生物共有9款產品(14個品規)獲批上市,包括德谷胰島素注射液(惠優達?)、德谷門冬雙胰島素注射液(惠優加?)、脯氨酸加格列凈片(惠優靜?)等。
值得一提的是,惠升生物也在緊跟風口研發新藥,其GLP-1受體激動劑司美格魯肽注射液降糖適應癥已完成臨床III期試驗,減重適應癥于2024年獲批IND,于2025年第一季度完成臨床III期入組。
軒竹生物則專注小分子藥物、融合蛋白、抗體偶聯藥物(ADC)等多種類型產品的開發。據四環醫藥2024年財報透露,軒竹生物有1個自主研發的創新藥(安奈拉唑鈉腸溶片)已進入商業化,2個創新藥(4個適應癥)處于關鍵臨床試驗或NDA審批階段,4個創新藥處于臨床I期, 4個創新藥處于IND階段。
今年,軒竹生物自主研發的CDK4/6(細胞周期依賴性激酶4和6)抑制劑1類新藥吡洛西利片(商品名:軒悅寧)適應癥獲批,就引起不小的關注。據了解,吡洛西利片為國內唯一獲批單藥用于HR+/HER2-晚期乳腺癌后線治療的CDK4/6抑制劑。
總體來看,面向迫切的用藥需求,四環醫藥創新藥布局風風火火,但遺憾的是,實際成效尚不突出。
據2024年財報,四環醫藥創新藥及其他藥品的收益僅0.58億元,同比上升388.1%,增勢迅猛,貢獻也實在微薄。相比之下,醫美業務確實發展得相對成熟了。
另外,醫美、創新藥業務加在一起規模也不大,難以動搖正在“下坡”仿制藥業務的主體地位。2024年,四環醫藥仿制藥分部實現收益10.99億元,同比下降21.4%,占比58%。
也正因此,四環醫藥需要讓“醫美+創新藥”雙輪轉得更快,增強業務變革的確定性。好做嗎?并不容易。
就競爭環境而言,醫美、創新藥這類熱門賽道不缺高手。醫美方面,目前國內已有不少聚乳酸、聚已內酯再生填充類產品獲批上市,背后既有愛美客、錦波生物、華熙生物等業務專一性較強的頭號玩家,也有華東生物、四環醫藥、康哲醫藥、樂普醫療這樣的跨界選手。
醫藥方面,升溫越快的賽道,競爭也越激烈。比如GLP-1領域,全球臨床在研的相關藥物已經超過100款,其中近一半來自國內藥企。
換言之,無論是做醫美還是做創新藥,四環醫藥都不是特殊的那一個。當然,手握差異化優勢突出的產品,還是能讓其成功突圍。而要判斷產品競爭力的大小,也依托于一個多邊形評分系統,涵蓋企業市場洞察力、技術經驗、資金實力等諸多方面。這些方面,四環醫藥有強項也有短板,正對新業務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結語
當前,四環醫藥的轉型野心已清晰可見,從渼顏空間的再生材料新品落地,到惠升生物、軒竹生物的新藥布局,四環醫藥顯然在以“顏值經濟”與“硬核研發”重構增長邏輯。階段性成果是有的,但轉型挑戰似乎更加明顯,如醫美紅海中的突圍戰、創新藥的“長跑”困局等。
增強產品競爭力,顯然是四環醫藥必須注重的一環。與此同時,“雙輪驅動”下,更深層的拷問在于協同效應:醫美的消費屬性與創新藥的研發周期如何平衡?挑戰考驗不止,四環醫藥更需進化不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