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們覺得經濟變好了嗎?你們的收入多了嗎?日子過得更加富裕了嗎?
大家先別急著回答我,我首先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
2025年上半年,我國GDP660536億元,實際增速 5.3%;增量 26936.6億元,名義增速 4.25%,單季增量達到了12940.4億元!
簡單點說就是:我國經濟在總量和基數如此之大的情況之下,還能實現上半年GDP增速5.3%,這是一件極其了不起的、極其可喜可賀的事情。
我們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在是不容易、太不容易;厲害、實在是太厲害了。
可是、但是,大家覺得經濟變好了嗎?你們真的敢于消費了嗎?生活壓力變小了嗎?
我相信絕大部分人的答案應該是:經濟好像也就那樣;平時還是不敢消費、生活也沒有太大起色、各方面的壓力依然很大等等。
那么現在問題就來了:上半年GDP高速增長5.3%,為什么大部分人卻沒有感受到呢?我個人認為有三個原因導致的!
第一,關于GDP本身統計口徑和方法的問題。
我們國家的的GDP 統計是用生產法進行統計,大概每五年會用需求方統計、來做校準。
平常年景是從生產側統計 GDP ,統計生產了多少產品;但是生產出來的產品未必都已經賣出去了、未必都轉化成財富了。
簡單的舉個例子:一家工廠一年生產出了價值一個億的產品;那么是不是就證明這家廠的員工和老板日子很好過、能有一億元可以自由支配呢?顯然并不是。
大家一定要知道:生產了價值一億元的產品,這些產品必須要全部賣出去才能產生一億元的價值;要不然就屬于是庫存——生產的越多、虧本的概率越大。
簡單點說就是:如果按照生產統計法來統計GDP的話,其實并不能完全代表經濟的具體情況。
第二,實際增長與名義增長其實是存在差異的。
我們 GDP 統計的是實際的增長數,也就說把物價考慮進去了,在過去因為有通貨膨脹,名義增長速度要高于實際增長速度。
在這幾年因為物價下降,我們實際的 GDP 增長速度(統計局公布的數字)要高于名義增長速度,但我們普通人感覺到的是名義增長速度,而不是所謂的實際增長速度,感受的是需求側而不是供給側,這是產生差距的重要原因。
第三,其實現在大家感覺經濟不太好,本質上還是內部消費不足導致的。
我們大家都應該知道:現在一直在孜孜不倦的提振消費、在拉動內需;希望用內需來促進經濟的進一步增長。
可目前的現狀依然是:內需的實際情況跟需要的狀態存在一定的差距。
很多人也分析過了,內需不足的核心原因無非是:普通人手中缺少銀子、普通人對未來的預期不太確定、普通人覺得未來缺乏有效的保障等等。
我個人認為:拉動內需的路還很長、還需要進一步的進行改變。
另外我一直認為:GDP只是一個冰冷的數據而已,群眾的感受和平時的小日子才是最貼近生活、才是最貼近經濟狀況的。
現在的群眾特別愛存錢、特別不愛花錢,本質上還是對未來的預期產生了懷疑;所以穩就業、穩保障、穩預期才是關鍵所在。
最后我想說,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經濟是自己的切身感受,單單靠外部刺激恐怕是不行的。
順便說一句:要想真正的讓普通人敢于消費、樂于消費,從而帶動經濟增長,單單靠GDP數據的拉動恐怕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