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里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自古以來,一場美滿的婚姻,就是咱們中國人心中最樸素的期盼。老話也常講“家和萬事興”,而家里和不和,很大程度上就看夫妻二人能不能一條心。
正因為把婚姻看得這么重,我們老祖宗在兒女婚配這件事上,留下了許多數不清的說法。有些聽著是智慧,有些則讓人覺得摸不著頭腦。比如,在鄉間就流傳著一句老話,叫作“寧愿窮死,別娶生妻”。
啥叫“生妻”?又是啥樣的女人,能讓老祖宗留下這種寧可窮死也不能娶的話?
一、到底啥是“生妻”?
“生妻”這個詞它可不是指脾氣生硬的女人,也不是說還沒生過娃的媳婦。
說白了,“生妻”在過去,指的是被丈夫休掉,但前夫還在世的女子。這個身份,和“寡婦”有著天壤之別。寡婦是丈夫沒了,那是命不好,旁人多是同情。可“生妻”在古代,往往是被夫家主動“趕出門”的,也就是所謂的“出妻”。
在古代的禮法里,《大戴禮記·本命》中就明確列出了“七出之條”,也就是男人休妻的七個“正當”理由,像是“不順父母”、“無子”、“淫”、“妒”等等。所以一個女人一旦成了“生妻”,在世人眼中,就好像身上被貼了個標簽,表示她有某種“過錯”,是被夫家給“退”回來的。
二、窮死不娶,到底怕的是啥?
明白了“生妻”的身份,我們再回過頭看這句老話,就能知道其中緣由了。在那個講究三綱五常的年代,一個男人要是娶了“生妻”,那他要面對的壓力,是很大的。
第一、怕的是唾沫星子淹死人
過去的人,活的就是一張“臉面”。農村社會更是個熟人圈子,誰家有點風吹草動,不出半天全村都知道了。一個女人被休回娘家,這在當時可是天大的事,是村里人茶余飯后的談資。大家都會在背后指指點點,猜測她到底犯了啥錯。
你想想,誰家要是娶了這么一個女人進門,那不等于把全村的閑話都引到自己家來了嗎?不光是新婚夫婦,連帶著家里的老人出門都可能抬不起頭,被人戳著脊梁骨議論。這種精神上的壓力,對一個要強的莊稼漢來說,可能比窮日子還難熬。
第二、怕的是舊情難斷
這一點,是最現實的,娶了“生妻”,她的前夫還活得好好的,這就給這個新家庭埋下了一顆不知何時會爆的雷。
咱們歷史上最有名的例子,恐怕就是南宋大詩人陸游和他表妹唐婉的故事了。兩人本是恩愛夫妻,卻被陸游的母親以“不順父母”為由強行拆散,唐婉就成了一位“生妻”。后來唐婉改嫁,卻在沈園與陸游偶然重逢,兩人四目相對,百感交集,陸游在墻上寫下千古名篇《釵頭鳳》,唐婉讀后也和了一首,不久后便郁郁而終。
你看,這剪不斷理還亂的過往,對新家庭的殺傷力有多大。即便沒有這么凄美的故事,前夫要是時不時來找麻煩,或者因為孩子的事時常往來,新丈夫心里能不起個疙瘩?日子一長,猜忌和矛盾也就避免不了,家里的安寧日子也就到頭了。
第三、怕的是德行有虧
這一點,是古人思想里最根深蒂固的觀念。咱們老祖宗認為,一個家的興衰,和這家女主人的品行有很大的關系,講究一個“妻賢夫禍少”。《說文解字》里說:“妻,與己齊者也。”意思是妻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但在實際生活中,古人更看重妻子是否能扮演好“賢內助”的角色。
一個被夫家休掉的“生妻”,在世人眼中,她的“德行”就是有問題的。人們會想當然地認為,她肯定是因為某些毛病才被趕出門的。娶這么一個女人回家,他們擔心的不光是日子過不好,更是怕她會敗壞家風,影響子孫的教養,甚至拖垮整個家族的“運氣”。這種對“家運”的擔憂,在古人看來,是比一時的貧窮更可怕。
說到底,“寧窮死,別娶生妻”這句俗語,徹頭徹尾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它背后是男尊女卑的思想,但同時也是那個時代人們對名聲、對安穩生活最樸素的渴望。
時間走到今天,這些觀念早就該被扔進歷史的塵埃里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離婚也不再是評判一個人品行的標準。我們看待一個人,看的是她本身的人品、性格和能力,而不是她曾經有過什么樣的婚姻經歷。
對于這句老話,您是怎么看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