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是一句農村典型的傳統俗語。這句俗語所產生的時代背景,是農耕時期,其所含的民間習俗,因離我們這個時代越來越遠,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
現在我們對這句話理解,也就越來越難準確理解。很多的人在解讀這句俗語時,并沒有觸及到當年的習俗內核,而是通過“合理想象”,從字面上來理解,當然也就不太準確。
我在前面所發的一些文字中,多次提到這類俗語的句式,即“寧可……不可……”句式。
這是一種假設句式,通常假定用于兩種不太好的情形下,出于趨利避害的選擇,在這兩種事情之中,選擇相對來說較有利的一種。
這句俗語也同樣屬于這種假設性的句式。
意思是說,不管是“試人棺”,還是“試人鞋”,在民間習俗中,都是屬于民間禁忌,當然是民間比較忌諱的行為。
但是,如果只在這兩種事情中選擇其中比較有利的一種,那么,“試人鞋”這種事,比“試人棺”更讓人忌諱。因此,在民間習俗中,如果沒有別的選擇,只有這兩種選擇,選“試人棺”,要好于選“試人鞋”。
那么,民間為什么在假設中,要這樣選擇呢?這里面有怎樣的民俗說法呢?下面對這句俗語分別進行解讀。
一、試人棺
“試人棺”,在農村叫“試棺”。這是古代農村在為家里老人做棺材時,一種通常的做法。
過去農村與城鎮有所不同,城鎮一般有棺材鋪,專門出售棺材,人們可以定制,也可以在人去世后購買。
而在農村,由于家里有木材,家里請人做棺材比較劃算,更是比較方便。特別是比較偏遠的村莊,離城鎮較遠,來回需要花費時間,有時還不一定有貨,需要等。但去世的人等不起。
于是,農村家庭通常都是提前為老人做好棺材。為了避忌,民間將提前預備的棺材稱為壽材、壽木,也有的地方稱為老木、老屋、千年屋等。寓意為老人添福添壽。
過去農村,一般來說兒子和女兒都有為父母準備壽材和壽服壽被的習俗,并各有分工。兒子為父母準備壽材,女兒為父母準備壽服壽被。
按照農村傳統習俗,父母到了做壽的年齡,有的地方為五十歲,有的地方為六十歲,為父母準備壽材和壽服壽被。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的平均壽命都延長了,一般父母到六十歲以上才給準備壽材和壽服壽被。
不管是做壽材,還是做壽服,都要有人試一試,看是否合身。試壽服,因老人健在,一般由老人自己試。每年農歷六月六,老人還將壽服曬一曬。
而做壽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通常來說,各地都有當地固定的尺寸,這種情況就不用試棺材了。但是,有一些人還是喜歡根據老人的身材量身定做,這種情況下就要求試棺材。民間試棺材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兒子給父母試棺材。這是一些地方孝道中的一種體現。按照農村說法,兒子給父母試棺,以后就不會患腰痛病。
有一些地方還有這樣的習俗,父母做棺材的樹木尾梢,用來給兒孫做床,兒孫睡覺就會安穩,也不會患腰痛病。
因此,這些地方的習俗中,只有兒子才可能給父母試棺,如果其他人給別人試棺,就會不吉利,或者說給別人當兒子,因而為人所忌諱。
二是請人試棺。有一些地方習俗,要請人來試棺,通常請家里比較貧窮的人,也是社會地位比較低的人。試棺時,主家要給試棺人一定的報酬。因此,這些地方為人試棺也為大多數人所忌諱。
這也就是農村習俗中忌諱試棺的原因。
二、試人鞋
過去農村的鞋,大多是布鞋,當然也有草鞋。通常來說,草鞋是不怕試的,也沒有這方面的禁忌說法。俗語中的“試人鞋”,指的就是布鞋,而且是新做好的布鞋。而試鞋之人,通常指男子而言,女子一般沒有這種禁忌。
現在很多的人認為,“試人鞋”的禁忌,主要是怕容易染上皮膚病,如腳氣病等。實際上這種解讀是不準確的,也可以說是一種冠冕堂皇的借口,而現實生活中試鞋的禁忌,另有其說。
因各地習俗不太一樣,其民俗說法也不太一樣,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
一是吸收福氣之說。這是一種過去農村迷信說法,有一些地方認為,鞋子是根基運勢所在,而新鞋是最能吸收試人的 “精氣”,也就是吸收人的福氣,從而使自己的根基運勢不穩。
如果給別人試新鞋,就會把自己的福氣留給別人。這種迷信說法,只能視為是一種民俗現象,不足為信。
二是被人嫌之說。在過去農村,不僅只是新鞋子不能去試別人的,從未穿著過的新衣服也不能試別人的。這些地方的民間俗信認為,如果試了他人的新鞋子和新衣服,就會被他人嫌棄和厭惡。
這種說法,主要還是出于對他人私人物品,要保持邊界感,不能奪人的“第一次”新鮮感,讓別人失去了對“新”的良好體驗。
三是避是非之說。過去農村做布鞋的一般是女子,通常來說,女子只給家里的親人做鞋,特殊情況可能給孩子的老師、師傅做鞋,以表尊師之道,也可以給家里請的匠人做鞋,同樣是表示感謝,如此等等。
但不能隨便給其他男子做鞋,否則被視為是“定情之物”。因此,如果請其他的男子來家里給人試鞋,往往被人誤解,男子給女子鞋樣,或者女子向男人要鞋樣。隨便試人鞋,就會招來非議。
過去農村,人們將這“試人棺”和“試人鞋”,兩相比較,雖然兩件事都是為人所忌諱的,但是,相對來說,給人試棺,不會留下后續的問題,而給人試鞋,則會留下說不清、道不明的后遺癥。
因此,過去人們認為,如果只有這兩種選擇,那只能選“試人棺”,而不能選“試人鞋”。
以上這兩種說法,只不過出于一種民俗心理,沒有科學依據可言。對于現在的人來說,“試人棺”要遠比“試人鞋”恐懼得多。
現在人們到商場買鞋子,看是否合腳,一般都要試試,試過的鞋不一定買,這也是“試人鞋”,現在的人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也沒有禁忌說法。
由此可見,時代向前發展,民間的習俗也會隨之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