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老人占比!中國最“老”城市如何絕地求生。
從"長壽之鄉"到"用工荒城":南通的破局密碼。
全國最"老"城市如何煥發新活力?南通給出答案。
長三角最“老”城市突圍記:萬億GDP背后的生死時速。
造船噸位占全國1/10,卻面臨無人可用的困境?南通這樣破局。
——當每三個南通人中就有一個銀發族,這座經濟強市如何破局?
凌晨五點的南通如東縣中醫院走廊里,75歲的張大爺攥著六張醫保卡在掛號窗口前排隊。他的任務是為癱瘓在床的老伴、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岳母,以及三位獨居的鄰居取藥。這樣的場景在如東并不鮮然——這個曾經的“全國計劃生育紅旗縣”,如今正以40%的60歲以上人口占比,成為全國老齡化最嚴重的縣域。而在50公里外的通州灣,中遠海運重工的焊花照亮夜空,這里剛交付的全球最大LNG運輸船,正載著卡塔爾天然氣駛向上海洋山港。
這就是南通的AB面:一面是造船噸位占全國1/10的工業巨輪,一面是戶籍人口連續18年負增長的人口危局;一面是2024年GDP破1.24萬億的經濟奇跡,一面是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年均擴大5.17%的生存焦慮。當“長壽之鄉”的美譽變成發展枷鎖,當“建筑鐵軍”的榮耀遭遇勞動力斷層,這座長三角北翼重鎮,正在上演一場關乎城市命運的突圍戰。
在啟東呂四港的漁市,82歲的陳阿婆熟練地分揀著文蛤,她的三個兒子都在蘇州電子廠打工?!艾F在招工只要45歲以下,我這把年紀還能掙點菜錢?!标惏⑵诺木秤稣凵涑瞿贤ǖ臍埧岈F實:全市65歲以上老人占比22.67%,每4個勞動力就要供養1位退休人員。而更嚴峻的是,這種人口結構正在形成“死亡交叉”——2023年南通出生人口僅3.2萬,但死亡人口達5.8萬,自然增長率-3.5‰的傷口仍在擴大。
在如皋水繪園景區,導游小王道出另一個隱秘角落:“我們這的‘長壽旅游專線’,游客平均年齡68歲。”當別處景區忙著開發網紅打卡點時,如皋卻因銀發游客占比超70%,不得不將洗手間全部改造為無障礙設施。這種“老年經濟”的繁榮背后,是全市養老機構床位利用率不足60%的尷尬——子女外流導致“空巢老人”激增,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瀕臨瓦解。
而最致命的絞索來自產業端。在疊石橋家紡城,原本需要3000名工人的智能車間,如今只能招到800名45歲以上的操作工?!澳贻p人寧可送外賣也不進工廠?!蹦臣徔椘髽I老板苦笑。這種用工荒直接推高了人力成本:2024年南通制造業平均工資漲幅達12%,但勞動生產率僅提升4.3%。
面對困局,南通的破局之道充滿“刀刃向內”的勇氣。在崇川區的南通大學科技園,一組數據令人振奮:2024年全市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23%,船舶海工、新能源裝備產值突破4000億元。中天科技的深海光纜拿下全球35%市場份額,潤邦股份的海洋起重機壟斷了北歐風電市場。這些“隱形冠軍”的背后,是政府每年投入30億元設立的產業轉型基金,以及“用地指標向新興產業傾斜”的狠招。
傳統產業的“智變”同樣驚艷。走進大生紗廠的數字化車間,百年前的紡織機械已變身物聯網終端。通過AI驗布系統,每匹布的質量檢測時間從2小時壓縮到3分鐘,殘次品率下降至0.02%。“我們給優衣庫代工每件襯衫利潤從0.5元漲到2元?!睆S長自豪地說。這種蛻變得益于全市建成127個智能車間、41個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硬核投入。
而在民生領域,一場靜默的革命正在發生。海門區的“時間銀行”試點讓65歲的退休教師李阿姨重煥活力:她通過照顧80歲的獨居老人累計600小時,將來可兌換等值的養老服務。這種“以老助老”模式,配合全市建成的327個社區嵌入式養老機構,正在重構養老服務體系。
滬蘇通大橋上的車流,見證著南通融入上海都市圈的決心。每天3.6萬輛貨車往返兩地,運送著振華重工的港機、中集罐箱的化學品,以及疊石橋的四件套。表面看,南通似乎找到了“大樹底下好乘涼”的捷徑:2024年承接上海產業轉移項目89個,總投資超600億元。但深層次危機正在顯現——某汽車零部件企業將研發中心放在嘉定,南通工廠僅保留生產線,導致稅收流失超億元。
這種“總部在外、制造在內”的尷尬,在通州灣尤為明顯。雖然新出??谪浳锿掏铝客黄?億噸,但80%的貨代、航運服務仍依賴上海公司。正如某港口負責人坦言:“我們賺的是搬箱子的辛苦錢,上海賺的是簽單子的技術錢?!?/p>
教育領域的“虹吸效應”更令人揪心。南通中學每年向清北輸送50余名學子,但畢業生回流率不足15%?!拔覀兣囵B的狀元都在修蘇州園區。”一位老教師的感慨,道出全市僅3所本科院校的硬傷。為此,南通開出“博士安家費80萬+科研啟動金200萬”的天價,但2024年引進的高層次人才中,仍有63%選擇“周末高鐵回滬”的雙城生活。
南通的困境與突圍,恰是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微觀鏡像。在如東縣實驗中學,學生們正在學習新開設的《人口社會學》,課本里赫然寫著:“到2050年,全國老齡化率將達到南通當前水平?!边@種超前警示,讓這座城市的探索具有了國家樣本價值。
在制度層面,南通首創的“生育友好型企業認證”值得關注。獲得認證的紡織企業可為員工提供帶薪育兒假、哺乳室改造補貼,僅2024年就推動二胎生育率回升1.2個百分點。而通州灣試點的“土地承包權換養老保障”政策,讓2000多位農民通過流轉土地,獲得了每月800元的補充養老金。
更深刻的變革發生在文化層面。在抖音擁有百萬粉絲的“南通阿婆”組合,三位平均年齡72歲的老人通過直播賣脆餅,不僅年銷售額破千萬,更讓西亭脆餅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大屏。這種“銀發網紅經濟”,配合全市老年大學學位三年增長3倍的硬投入,正在打破“老人=負擔”的刻板認知。
站在狼山之巔俯瞰長江,北岸的南通與南岸的蘇州形成鮮明對比。當蘇州工業園區燈火通明時,南通的老城區正被廣場舞的音樂籠罩。這種反差揭示了中國城鎮化最深刻的命題:經濟增長與人口結構的平衡、傳統產業與新興動能的轉換、地域競爭與協同發展的博弈。
或許答案就藏在張謇故居的楹聯里:“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這位百年前的實業家不會想到,他締造的紡織帝國,如今既要面對東南亞的低成本沖擊,又要破解“招不到95后紡織工”的世紀難題。但可以肯定的是,當南通造船廠的巨輪沖破長江口的迷霧時,這個“中國老齡化第一城”的突圍故事,必將給無數轉型中的城市以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