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參考消息報道,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15日面對彭博電視臺的鏡頭,傳遞出不同尋常的信號。他特意安撫市場:“別盯著8月12日這個休戰截止日期。”話語間流露出對中美貿易談判的微妙自信,甚至暗示下月初可能在第三國舉行高級別會談。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親口承認已批準英偉達向中國出售H20芯片,直言當下談判“態勢良好”,那句“中國有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也有他們想要的東西”的坦白,意外地勾勒出大國博弈中相互依存的現實脈絡。
特朗普政府剛釋放這縷春風,國際舞臺卻瞬間投下兩道陰影。就在貝森特講話前兩天,布魯塞爾上演了一場地緣經濟大戲。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印尼總統普拉博沃共同宣布,雙方就《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CEPA)達成關鍵政治共識。歷經十年拉鋸,這份協議將在今年9月正式簽署。印尼政府測算顯示,協議生效后短短三年內,其對歐盟出口將激增58%,拉動GDP增長0.19個百分點。
特朗普(資料圖)
這份協議背后涌動著對美國關稅政策的焦慮。美國已確定對印尼商品征收高達32%的對等關稅。作為印尼第二大出口市場(占出口總額11%),美國市場收縮的陰霾令雅加達寢食難安。此刻,歐盟這個占印尼出口7%的伙伴成了救命稻草。印尼經濟統籌部長艾爾朗加坦言:“在不確定性加劇的當下,印尼與歐盟的協議將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驅動力。”
更大的沖擊波在東南亞蔓延。當泰國政府高官稱贊歐盟是“可靠且可預測的貿易伙伴”時,曼谷正承受著美國36%關稅的重壓。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同樣處境艱難——兩國面臨的對美關稅稅率分別高達25%和20%。整個東盟(歐盟是其域外第三大出口市場,占9%份額)都在加速“轉向”。泰國計劃年底前完成與歐盟的自貿談判;馬來西亞已重啟談判并于6月底舉行首輪磋商;菲律賓則計劃2027年敲定協議。東南亞的集體轉身,讓華盛頓的保護主義高墻意外推高了歐盟的地緣價值。
印度外長蘇杰生(資料圖)
幾乎與此同時,印度外長蘇杰生飛抵中國天津。這位六年未曾踏足北京的印度外交掌舵人,在與王毅外長會談時拋出重磅表態:“印中是發展伙伴而非競爭對手。”他更強調印度奉行獨立外交政策,愿在多邊舞臺與中國協調合作。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林民旺敏銳指出,蘇杰生此行顯示出莫迪政府正在調整過往親美路線,持續釋放改善對華關系的信號。
印度此番調轉船頭絕非孤立事件。特朗普政府7月初宣布,自8月1日起將對所有歐盟商品加征30%的懲罰性關稅,此前行業性關稅仍將持續。歐盟在雙重壓力下——既要應對美國關稅大棒,又要擺脫單一供應鏈依賴——選擇向東突圍。馮德萊恩在簽署印尼協議時不諱言:“正因地緣政治和國際經濟形勢動蕩,經濟伙伴關系多元化才如此緊迫。”她甚至透露歐盟正尋求與日本及其他CPTPP成員國深化合作。
特朗普(資料圖)
國際貿易的版圖正在劇烈重組。當美國揮舞關稅大棒時,歐盟與印尼的CEPA協議將覆蓋80%的印尼輸歐產品免稅待遇;東南亞國家集體“向東看”爭取歐盟市場;印度則在大國博弈中尋求戰略平衡。貝森特那句“中國有我們要的東西”的喊話,恰恰暴露了美國在重構中的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微妙處境——既要維持強硬姿態,又不得不承認相互依存的現實。
世界貿易的齒輪從未停止轉動。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壁壘意外成了多邊合作的催化劑,一場沒有美國參與的貿易新秩序正在悄然形成。從布魯塞爾的協議簽字臺到天津的上合會議桌,從雅加達的棕櫚種植園到曼谷的談判會議室,國際貿易的河流正繞過巨石尋找新的入海口。當馮德萊恩宣稱要使經濟伙伴關系多元化,當蘇杰生強調“發展伙伴關系”,全球貿易版圖的裂縫中透出的不僅是挑戰,更是一個多極共生時代不可阻擋的曙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