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2025年7月,華盛頓的貿易施壓大棒再次掄向俄羅斯——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公開場合放話,若俄方50天內未與烏克蘭達成停火協議,美國將對俄商品征收接近“全關稅”的100%懲罰性關稅,連帶購買俄石油的國家也將面臨“次級關稅”打擊。這記狠招剛落地,德國防長皮斯托里烏斯前腳剛在接受英媒采訪時放言“德軍愿擊殺俄士兵”,后腳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便回懟“德國正再次變得危險”。國際局勢的弦,被這兩件事擰得更緊了。
特朗普(資料圖)
先看美國這輪威脅的具體操作。特朗普說的“50天期限”,指向的是俄烏沖突持續未現緩和的現實。他近期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對停火進展的不滿,甚至在白宮會見北約秘書長呂特時直言“和普京的通話很愉快但毫無意義”。所謂“100%關稅”,并非虛張聲勢——白宮官員隨后解釋,若俄方未在期限內達成協議,美國將對俄輸美商品加征接近全額的關稅,同時對從俄進口石油的國家額外征稅。
德國的動作更添變數。防長皮斯托里烏斯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明確表態,若俄羅斯對北約成員發動襲擊,德軍將“愿意殺死俄士兵”。這番話讓俄方高度警惕——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罕見用“可悲”形容德方言論,直言“德國正再次變得危險”。莫斯科早有準備:過去幾年多次駁斥“俄計劃攻擊北約”的猜測,稱其為“無稽之談”。
中方對這類威脅的態度始終清晰。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回應相關問題時強調:“關稅戰沒有贏家,脅迫施壓解決不了問題。”這句話看似平淡,卻戳中了當前國際博弈的關鍵——無論是美國對俄的“核彈級關稅”,還是格雷厄姆之流對中國等國的“500%懲罰性關稅”,本質都是把貿易關系當武器,試圖用經濟枷鎖逼其他國家選邊站隊。中方一貫立場明確:對話談判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出路,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這種立場不是空泛口號,而是基于對全球化規則的深刻理解——當美國把手伸到別人“地盤”上搞霸道,最終只會讓多邊貿易體系傷痕累累。
特朗普(資料圖)
美國的威脅真的能奏效嗎?看看俄羅斯的能源轉向就知道。自美國對俄實施嚴厲制裁后,俄能源出口重心迅速東移:中國進口量占俄石油出口的三成左右,印度占比也接近兩成,兩國幾乎撐起俄能源出口的半壁江山。美國想靠“次級關稅”切斷俄戰爭資金,卻忽略了一個現實——中印作為全球最大發展中國家,能源需求是剛性的,不可能因外部施壓就放棄合理進口。更關鍵的是,這種施壓反噬的是美國自身。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美國對國際貿易規則的破壞。美國對中印等國商品加征畸高關稅,本質是公開歧視,中印完全有理由向WTO申訴并尋求反制。俄羅斯的能源牌,中印的主權意志,都在說明同一個問題:經濟脅迫換不來選邊站隊。中國外交部早就說過,中俄合作不針對第三方,更不懼外來干涉;印度外長蘇杰生也斬釘截鐵表示:“印度是主權國家,能源政策由自己決定。”兩國的表態傳遞出清晰信號:國家利益的自主抉擇,不會因外部大棒而動搖。
特朗普(資料圖)
這場關稅風暴的本質,是美國將經濟武器化的危險實驗。當它試圖用500%的稅率逼中印在“能源安全”和“出口市場”間二選一時,其實也把自己的消費者和企業架上了火堆;當它用國內法凌駕于WTO規則之上揮舞大棒時,撕裂的恰是多邊貿易體系的基本信任。全球供應鏈早已像一張精密織網,今天強行拆解的每一根線,明天都可能變成勒緊自身的絞索。
歷史反復證明,關稅壁壘筑得越高,自身經濟的傷口往往越深。特朗普政府或許認為“極限施壓”是無上妙手,但現實是,貿易戰沒有贏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