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道,德國國防部長皮斯托里烏斯近日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直言,若俄羅斯對北約成員發動襲擊,德軍將“愿意殺死俄羅斯士兵”。除此之外,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北約秘書長呂特時拋出“50天最后通牒”——要求俄烏50天內達成和平協議,否則美國將對俄羅斯商品征收100%關稅,并對購買俄石油的國家實施次級關稅。這兩條看似獨立的消息,正將國際局勢推向更復雜的漩渦,中國也被卷入其中。
特朗普(資料圖)
先說德國的動作。皮斯托里烏斯的表態并非空穴來風。默茨政府近期已多次強化對烏軍事支持:5月宣布出資幫烏克蘭生產遠程武器,公開支持特朗普通過北約向烏提供大規模軍援,承諾德方將發揮“決定性”作用。更關鍵的是,北約內部消息顯示,德國近期正悄悄調整軍事部署,部分部隊進入“高度戒備狀態”,后勤補給線向波蘭、波羅的海國家延伸——這些動作被外界解讀為“為可能的沖突擴大做準備”。
但真正讓市場緊張的不是100%關稅本身。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次級關稅對俄石油出口的打擊——石油出口占俄財政收入的40%左右,若多國因高關稅放棄購買,俄財政收入將面臨巨大缺口。
更麻煩的是,特朗普的“雙向施壓”策略正在動搖歐洲。歐洲對烏援助已累計超千億歐元,能源危機和難民問題本就讓各國財政吃緊。德國總理雖公開支持援烏,但私下要求美國“不能單方面施壓”;法國、意大利等國開始頻繁接觸金磚國家,試圖降低對美依賴。歐洲媒體直言:“美國把戰爭成本甩給我們,自己卻坐收談判籌碼。”
特朗普(資料圖)
中國也被波及,中國是俄最大貿易伙伴。白宮官員雖未明確點名,但暗示“與俄保持正常貿易的國家可能面臨連帶制裁”。若相關法案通過,中國部分對俄貿易可能被加征最高500%關稅——這對剛有緩和跡象的中美經貿關系來說,無疑是新變量。
俄羅斯的態度很明確。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回應皮斯托里烏斯的言論時說:“德國正再次變得危險。”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此前已警告:“若德國遠程武器襲擊俄本土,俄方會作出‘任何決定’。”俄外交部長拉夫羅夫更直白:“德國早已不是旁觀者,而是沖突參與者。”
中國的立場始終清晰。外交部發言人此前強調:“對話談判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可行出路。”中方堅決反對任何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認為關稅戰“沒有贏家”。
對中國來說,當前最需要做的是“防患于未然”。一方面要密切關注美國可能出臺的連帶制裁措施,提前做好預案,比如拓展對俄貿易的替代渠道,確保能源和原材料供應穩定;另一方面要繼續深化與俄羅斯等國的經貿合作,通過上合組織、金磚機制等多邊平臺加強協調,共同應對外部壓力。更重要的是,中國應堅持客觀公正立場,在推動俄烏和談中發揮建設性作用——這既是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大國責任的體現。
特朗普(資料圖)
國際局勢從來不是孤立的。德國的軍事準備、特朗普的關稅威脅、中國的被波及,本質上都是大國博弈的縮影。但無論外部如何變化,中國始終有足夠的定力。正如中方多次強調的:“我們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種定力,既是對自身利益的守護,也是對世界和平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