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讀新書
作者:陸杰華 戚政燁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世紀文景
出版時間:2025.7
書籍簡介
編輯推薦
★ 走進中國安寧療護的真實現場,一部剖析中國式臨終困境的誠意之作。
我們習慣了為生喝彩,卻常常對死亡諱莫如深。
關于生命終點,我們迫切需要一場誠實的深度對話。
★ 深入患者、家屬、醫護的內心世界,一幅交織著人性溫度與生命張力的臨終決策全景圖
為了看見現代醫學光環下常被忽視的角落,為了更好地活在此刻而直面終章。
聚焦生命終點前所面臨的復雜抉擇與內心波瀾,在技術救治與生命質量平衡間艱難求索。
★ 獻給每一位終將面對生命謝幕的普通人,一門你我關于生命尊嚴的必修課。
我們期待以何種姿態完成生命的謝幕?我們又能為所愛之人爭取怎樣的終點?
所有對生命終程的凝視,最終都指向對當下生活的珍視與對生命尊嚴的更深理解。
內容簡介
當現代醫學的奇跡不斷延長生命的長度,我們是否忽視了生命終章應有的質量與尊嚴?本書由權威學者陸杰華教授與其學生戚政燁深入中國醫院安寧療護一線,以其扎實的調研、深刻的洞察和飽含溫度的人文關懷,為中國安寧療護的實踐提供了寶貴的本土經驗與思考路徑,是醫護人員、政策研究者、社會工作者,以及每一個終將面對生命終局的人,理解“善終”之道的必讀之作。
作者扎根兩家具有代表性的醫院,通過大量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和細膩的個案分析,生動呈現了患者、家屬與醫護人員共同面臨的復雜困境,也深刻揭示了安寧療護在中國語境下的獨特困結:它常常處于醫療體系的邊緣,資源的匱乏、傳統死亡觀念的忌諱、家庭決策模式的復雜性,以及制度保障的不完善,共同構成了推廣的阻力。而書中提出的“折中”概念尤為關鍵——它并非簡單的退讓,而是在現實的重重限制下,患者、家屬、醫護人員多方互動、協商、調和的動態過程。這種“折中”狀態,恰恰映射出在現有條件下,人們對生命最后的尊嚴最真實的追求與無奈。
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本書旨在促使我們反思:在生命的終點,真正的尊嚴是什么?社會、醫療體系、家庭與個人,如何共同努力,才能讓每個生命在謝幕時,能少一些痛苦與遺憾,多一份平靜與體面?
專家推薦
《直面臨終時刻》一書深入中國安寧療護的現實情境,揭示了臨終尊嚴在制度夾縫和艱難實踐中表現出的太多不完全和缺憾。這部交織反思與溫情的著作,不僅是安寧療護研究的理論突破,更為中國式善終之路點亮了兼具現實力度與人文溫度的航標。
——杜鵬(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健康學院院長、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
尊嚴作為安寧療護實踐中法律與倫理的核心訴求,必然在原則與境遇、理想與現實之間徘徊。因此,“折中”理論的提出十分有意義。而這一切感念與感受都源自作者扎實的理論修養和豐瞻的現場考察,特別適合一線安寧療護服務者細讀。
——王一方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
《直面臨終時刻》是一部直面臨終困境的深刻之作。全書以田野調查為基礎,深入一線臨床,揭示了安寧療護在制度缺位與供需矛盾下生命尊嚴的妥協與折中。該書是安寧療護學術研究的里程碑,更是叩問生死尊嚴、推動社會共融的人文啟示錄,值得每一位關注安寧療護的讀者深思。
——路桂軍(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疼痛科主任)
目錄
前言 尊嚴與自決:安寧療護的出場
第一章 臨終之理:研究文獻及理論脈絡回顧
第二章 秋葉落于田野:研究場域、方法與對象
第三章 土壤在瘠沃之間:安寧療護推行與實踐的結構觀
第四章 安寧于妥協之下:臨終抉擇與心態的個體觀
第五章 調和于行動之中:安寧療護實踐者的非正式策略
第六章 尊嚴呈“折中”之態:結構與個體中的滿足與遺憾
第七章 何求秋葉之美:安寧療護實踐中的挫折及制度化需要
參考文獻
后記
作者
簡介
陸杰華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吳玉章高級講席教授,兼任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老齡健康、人口公共政策等。代表著作 :《人力資源開發與緩解貧困》《深圳人口與健康發展報告》《新時代人口素質論》等。
戚政燁畢業于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現任北京大學應對老齡化國家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研究興趣集中于老年福利保障、老齡化社會治理、醫療與健康社會學。曾圍繞老年健康管理、老年健康社會工作、社區養老服務、醫養結合等領域進行過豐富的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