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聽從父母的意愿或“圖個穩定”的事業觀,李藝成為一名護士源自發自內心的喜歡。
“我從小就覺得護士很好,‘白衣天使’聽起來很美。”李藝說,在高考選專業時,面對母親“幼師也不錯”的建議,她毅然決然地回應“不行,我就想當護士。”
工作24年后,李藝仍不后悔當初的選擇。現在,她不僅在醫院護理患者,還利用業余時間上門做“網約護士”。那些被別人定義的關于這份職業的苦與累,在她這里,都化作了終身學習的獲得感、幫助他人的滿足感和深受患者認可的幸福感。
患者有需求,我沒有理由不做
“我們醫院有一些經常住院的老病人,偶爾他們會說,你看我出院還帶著胃管,40多天以后還要來醫院換,啥時候你們能到我家去換就好了。”李藝說,老人隨口的一個想法卻悄悄在她心里留下了印記。
2021年,鄭州市中心醫院作為鄭州市衛健委試點單位率先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時,李藝是首批報名參加的護士。這不只是因為她符合“具有五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和護師以上技術職稱”的篩選標準,更因為她一直記得那些老病人的話。
“我覺得他們說的也對。因為換胃管專門來住院,確實沒必要。還有一些病人需要陪同,那子女就得請假、打車,但請假還不一定能請下來。要是癱瘓病人,可能還得叫120,這個過程成本太高了。如果我們能上門去,這些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李藝說。
對于其他方面,李藝坦言自己沒什么顧慮。時間上,現在孩子住校,她沒有輔導課業的任務,所以早上7點半之前和下午5點之后,她都能進行上門護理,大多數情況下也不超過1.5小時。安全上,李藝認為“豫健護理到家”平臺設置的定位、錄音、一鍵報警等功能,可以有效防范風險或及時尋求幫助。操作上,24年的工作經驗鍛煉了她的專業能力,使她能夠靈活應對突發狀況。溝通上,她總是笑意盈盈、溫柔耐心,自然流露出一股親和力。
李藝攜帶護理箱上門服務。(受訪者供圖)
截至目前,李藝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140余次。最遠的時候,她去到20公里外的滎陽,為患者更換胃管、尿管和護理壓瘡。“那里不太好叫車,當時是我家人開車送我過去,又在那等我忙完。結果那天因為患者的護理項目較多,我大概去了三個小時。”李藝說,其實她沒有注意過醫院的服務半徑,只是單派到她這里,她就接了。她覺得既然患者有需求,她又能夠提供相應的幫助,那就沒有理由不做這件事情。
不過更多時候,因為“互聯網+護理服務”尚未普及,她們平均兩三天上門服務一次。“偶爾一天很多單時,也可以和工作岔開,合理安排在休息時間。我自己覺得沒怎么影響我生活。”李藝的話語中,從沒有任何“付出”或“犧牲”的字眼,她把這些都視作稀松平常。
上門護理,是治療更是預防
從今年2月開始,李藝定期前往74歲的劉芳(化名)家中,為她護理壓瘡。李藝稱,劉芳此前突發腦梗,在廚房暈倒,經過搶救,目前相當于植物人的狀態,無自主意識,四肢全部癱瘓,平常需要帶尿管、胃管,還有氣管切開造口。因長期臥床,幾個月前劉芳出現了壓瘡。
“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劉阿姨骶尾部已經是黑痂覆蓋的狀態,臨床上稱為不可分期壓瘡。”李藝回憶,患者壓瘡部位內部組織全部壞死,清創時分泌出大量的膿性分泌物,且散發惡臭。清創后,骶尾部幾乎能“放進一個拳頭”,甚至可以看到尾骨。
李藝為患者護理壓瘡。(受訪者供圖)
剛開始,李藝每天上門護理一次。一個月后,轉為隔一天一次。隨著劉芳壓瘡狀況的好轉,現在她三天上門一次。“護理壓瘡,先要進行清洗消毒,然后使用消炎藥控制炎癥,之后用促生長的輔料,促進新鮮肉芽組織的生長。”李藝說,現在劉芳的壓瘡傷口已恢復到“一個雞蛋大小”。
“其實她家人照顧的很好,會定期給劉阿姨洗澡、翻身、拍背、吸痰等,只是缺乏預防壓瘡的知識。”李藝說。所以她每次上門,都會給劉芳的家人科普,壓瘡是由壓力、剪切力和摩擦力引起。預防壓瘡,就要減少這三種力。例如,使用氣墊床;翻身時,把病人完全抬起或抱起,避免拖拉拽;保證床單位干凈平整、無渣屑,避免患者長期臥床的脫屑或其他小顆粒摩擦其皮膚;給患者穿純棉質的衣服,既吸汗,又減少摩擦。
“壓瘡進展得很快,但好得很慢。”李藝表示,營養不良、皮膚潮濕度高、神經末梢循環差的臥床患者比較容易出現壓瘡,耳廓、肩胛部、髖部、骶尾部、腳踝等骨突明顯的地方是容易發生壓瘡的部位。平時在給患者翻身時,要注意查看這些部位是否發紅,有的話就要引起重視。
現在李藝和劉芳的家人已是熟絡的朋友。上門時,劉芳女兒會協助李藝給母親擺體位;遇到突發狀況時,她會直接給李藝發微信或打視頻電話,幾乎問題都能得到及時解決。趕上更換尿管或胃管的時間,李藝就身兼多項,上門提供“一條龍”服務。在李藝的專業護理和家人的悉心照料下,劉芳沒有再出現新的壓瘡,舊的壓瘡也在逐漸變好。
老齡化社會需要護理上門
2024年河南全省民政工作會議指出,截至2023年底,河南省60歲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8.9%,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根據相關部門預測,到2035年,河南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2700萬,占比超過27%。
“這其中有很多長期臥床的老人,存在壓瘡、墜積性肺炎,血栓等并發癥的風險。而家屬缺乏這方面的知識,不知道該怎么預防、怎么護理,照護時間上也不寬裕。但我們可以走到患者的家里,給他們提供專業護理和健康指導,這樣既給照護者帶來便利,又能提高這些老人的生命質量,我覺得挺好的。”李藝說,她身邊的同事對“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積極性都很高。
據悉,鄭州市中心醫院500多名護士都已入駐全省統一“互聯網+護理服務”平臺“豫健護理到家”。該平臺由河南省衛健委主導、熙康云醫院承建并運營,于2023年11月正式啟動,首批上線9大類71個服務項目。截至2024年底,河南省18個地市共有536家機構、4.7萬名護士入駐該平臺。
“‘互聯網+護理服務’對護士資質的要求很嚴格,除了要遞交材料、逐級審核,醫院還會定期組織考試。如果非專科護士開展專科護理,必須完成一定數量的線下課時學習,并通過考試才可以。”李藝透露,2021年,她經過三個月的脫產式學習獲得了河南省傷口造口專科護士資質。中醫護理上線后,她已報名參加了100個學時的理論學習,并通過了理論知識考試和27項操作考試,目前正在等待護理部的資質認證。
李藝說,護士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和與時俱進的職業。患者情況存在個體差異,護理模式也在不斷創新,所以她要多給自己“充電”。
李藝上門護理的患者中,多數都來自之前患者的推薦。這樣的口口相傳,一句“小李護士可好了”的稱贊,都讓她感慨,工作雖然辛苦,但是患者的認可是治愈辛苦最好的“解藥”。
李藝(受訪者供圖)
個人簡介
李藝:鄭州市中心醫院疼痛腫瘤康復科主管護師,河南省造口、傷口專科護士,中歐EWMA國際造口治療師,擅長各種急、慢性傷口、壓力性損傷、糖尿病足、放射性皮炎、腫瘤傷口的診斷與護理,各種造口護理及并發癥的預防與處理,以及傷口、造口患者的心理咨詢。任鄭州市軟組織病研究會副主任委員,參編論著1篇,發表論文3篇,實用新型專利2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