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車輪碾過吉林平原的鄉間小路,目光所及的黑土地正翻涌著生機——這里是四平市梨樹縣,一片孕育了“梨樹模式”的神奇土地。7月17日,我們跟隨媒體行的腳步,從田間地頭到博物館展廳,解鎖黑土地的守護密碼。
田間課堂:看“梨樹模式”如何讓土地“喘口氣”
“腳下這片黑土,是耕地中的‘大熊貓’,但多年連作曾讓它‘疲憊不堪’?!闭驹谝煌麩o際的苞米地前,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的話引人深思。他身后,采用“梨樹模式”耕作的玉米田長勢正盛,與記憶中傳統農田的景象大不相同。
鏡頭拉近,最直觀的差異藏在耕作方式里。“傳統壟作翻土深,黑土裸露易流失;我們改平作后,減少人為擾動,就像給土地蓋了層‘棉被’。”王貴滿俯身撥開地表,秸稈碎屑與黑土交織的“保護層”清晰可見。這正是“梨樹模式”的核心:機械收獲后秸稈全量覆蓋還田,免耕播種減少土壤翻動,讓土地在耕種中自然休養。
行走田間,腳下的土壤松軟得像海綿,“下雨后能挖出來蚯蚓。這就是土壤健康的信號!”王貴滿笑著說,自2007年團隊開始摸索這套技術,從秸稈覆蓋厚度到播種深度反復試驗,如今終于實現“土壤肥力回升、畝產穩增”的雙贏——數據顯示,采用該模式的地塊,土壤有機質含量年均提升0.05%,玉米畝產較傳統種植提高10%以上。
博物館里的“土味珍藏”:讀懂黑土地的千年史詩
離開田野,我們走進中國黑土地博物館,一場關于“泥土”的展覽讓人驚嘆。不同于傳統博物館的文物陳列,這里的“主角”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土壤樣本。
“您現在看到的是吉林省13類土壤的‘全家?!瑥暮谕恋讲莸橥烈粦闳!敝v解員指著展柜介紹,玻璃盒中裝著的不僅是土壤,更是不同地域的生態密碼。旁邊的互動屏上,輕輕一點就能看到梨樹黑土的剖面結構:深厚的腐殖質層呈暗黑色,像一塊巨大的“天然營養蛋糕”。
最令人震撼的是展廳中央的“全國土壤樣本墻”,玻璃展柜里整齊排列著來自全國1000多個縣級行政區的土壤樣本,從東北的黑土到南方的紅壤,從西北的荒漠土到沿海的鹽漬土,每一盒土壤都貼著標簽,標注著采集地點、土壤類型和有機質含量。輕觸互動屏,立刻能看到不同地域土壤的形成故事:從260萬年前的第四紀冰川期開始,寒溫帶森林草原的枯枝落葉在微生物作用下不斷堆積,經過千萬年的滋養,才孕育出梨樹這樣深厚肥沃的黑土——展板上的文字清晰標注:每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需要200—400年。
梨樹模式的推廣與應用,使這片古老且珍貴的黑土得到喘息,展廳中玻璃盒里的土壤顏色變化,與墻上1000多個縣市的土壤樣本形成無聲對話,讓“梨樹模式”的意義愈發清晰——這不僅是耕作技術的創新,更是用實踐守護千萬年自然饋贈的生動注腳。
從田間的實踐創新到博物館的歷史回望,這次梨樹之行讓我們深刻理解:每一粒種子的生長,都離不開腳下土地的滋養;每一項農業技術的突破,都承載著“守護黑土、保障糧食安全”的使命。而“梨樹模式”的故事,正是黑土地上最動人的綠色篇章。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陳振昂
攝像 明鑫睿
視頻制作 孫上修
部分圖片來源于梨樹縣委宣傳部
可參與優惠購票
免費領取高德打車券福利!
來源:中國吉林網
編輯: 王偉光 審校:熊一黎
主編:曲翱 監制:陳尤欣
點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