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作為農業大市,常年產生農作物秸稈資源總量在290萬噸左右。這些究竟是廢棄物,還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如今這個問題,在益陽有了新答案,秸稈可“變身”為肥料、飼料、原料、基料,甚至是能源,成為我市向現代農業進軍的生動注腳。
眼下,益陽166萬畝早稻收割接近尾聲,豐收的同時,養殖場里的牛羊也迎來了“新口糧”——秸稈飼料草。
在南縣這家秸稈產業化基地,秸稈經過切割、過篩、揉絲成型等工序,被加工成飼料草,隨后打包銷往周邊及云南、貴州等地。相比傳統草料,成品飼料草更利于牛羊的消化。據估算,一噸秸稈可以加工成飼料草0.75噸,每噸飼料草能獲純利潤150元。
南縣牧興飼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嚴岳云 能為本地的養殖戶節約200元一噸的運輸成本。目前我們公司每年可以回收稻草秸稈2.5萬噸,獲利近100萬元。
在科技的加持下,一根根秸稈正從田間走向車間,“變形”為新物料。走進資陽區張家塞鄉秸稈綜合利用加工基地,就地回收的秸稈粉碎后,與砂石等建筑材料按比例混合,被制作成秸稈纖維混凝土砌塊,主要用于裝配式建筑填充物,具有保溫、抗震等優勢。基地每年可消耗秸稈18000噸。
資陽區張家塞鄉柞樹村黨總支書記 皮振軍 一方面我們免費為老百姓收割稻谷,為農戶節省了120元一畝的收割費,解決了我們村秸稈的出路問題,另一方面為3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同時,每一年至少能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萬元以上。
秸稈的“能耐”還不止于此。在桃江嵩輝竹木科技公司廠區,成捆秸稈通過輸送帶進入鍋爐,僅需8分鐘即可完成從“一把火”到“一度電”的綠色轉化。公司采用秸稈、稻殼及林業廢料等可再生資源發電,建有4個收儲點,收儲范圍覆蓋桃江周邊及常德、益陽等地的18萬畝耕地。年處理秸稈近2萬噸,年發電量達1.1億度。
湖南嵩輝竹木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周陽輝 以前發1度電需要1.5公斤原材料,現在降至1.2公斤;以前氮氧化物排放濃度是80毫克,現在降到25毫克,遠低于國家排放標準。
還有一些地方獨辟蹊徑,將秸稈“變廢為寶”,玩出了新花樣。比如,利用秸稈作為培養基料種植食用菌,實現了“點草成金”。目前,全市共有秸稈綜合利用主體91家,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市農業農村局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科副科長 蔡有良 今年,湖南出臺了“十大舉措”,來全面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我們將扶持并發展一批規模化秸稈綜合利用主體,加快構建覆蓋收集、運輸、加工的產業鏈,全鏈條推進農業產業體系升級,從而實現秸稈從“能用”到“好用”,再到“高值化利用”轉變。
在益陽,一根秸稈可以變成多種產品,有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也有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更有國家政策的精準引導。秸稈“五化”利用的創新模式證明,在生態文明的新賽道上,真正的資源從來不會短缺。當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株秸稈,“秸”盡其用,減輕的是“包袱”,增加的是“財富”,折射的是現代農業的密碼——農業產業體系的不斷健全,這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 推薦閱讀
來 源 : 益陽新聞聯播
編輯 :羅鈕佳
一審:袁少波
二審:李征
三審:林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