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白,來源:梅斯醫學
你有多久沒認真看完一篇長文了?
別說長文,可能連5分鐘的視頻都覺得“太長”,直接拉到最后看結局。刷短視頻這件事,已經從打發時間,變成吞噬時間的黑洞。根據《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截至2024年底,全國短視頻用戶已突破10.4億,人均每天刷2.6小時——也就是說,每天醒著的時間中,有超過1/10交給了算法推送的“上下滑”。
更扎心的是:我們并不是在主動“刷短視頻”,而是被短視頻刷了大腦。
2024年,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給出了一個刺耳卻精準的年度詞匯:Brain rot(腦腐)。它不是某種疾病,而是一種全民級別的“精神亞健康”狀態——記憶力像金魚,思維像馬賽克,腦子一上網就變“漿糊”。不僅如此,長期刷短視頻還和久坐、缺乏鍛煉、情緒低落、失眠、社交退化有關。
這不是危言聳聽。一項發表于
NeuroImage的研究 [2] 首次揭示:短視頻成癮不僅會改變人類大腦結構,還牽動小腦區域多達521個基因異常表達!可以說,在成癮者的大腦里,已經上演了一場 “ 分子級別的暴風驟雨 ” 。
而且,那些更容易嫉妒、愛比較的人,更容易在社交平臺的對比中受挫,進而沉迷刷視頻逃避現實,于是一邊上癮,一邊更空虛,最后陷入“刷得越多,越想逃”的怪圈。
短視頻,正在“雕刻”我們的腦子
考慮到這些區域分別與獎賞處理、習慣形成和注意力調控密切相關,研究者推測,大腦或許正在主動“重塑”結構,以更好地適應不斷刷短視頻所帶來的強烈感官刺激與即時反饋。
然而,大腦結構的變化并非無源之水。那么,究竟是什么心理因素在“推著”這些腦區發生改變?研究者特別關注了一個關鍵性格特質——嫉妒。
他們進一步將“易妒傾向”納入中介模型分析,結果發現,左側小腦的GMV在“嫉妒傾向”與“短視頻成癮”之間起到了顯著的中介作用。
為什么一刷短視頻就容易心生嫉妒?答案并不復雜:當屏幕另一頭的世界充滿旅行、美食、健身成果時,我們難免對照自身,情緒隨之被輕易點燃。正是這股嫉妒之火,引爆了左小腦這臺“刷屏引擎”,讓人更難停下滑動的手指。
與此同時,右OFC和右小腦也沒有“袖手旁觀”。前者負責獎賞反饋,后者擅長習慣強化,它們共同在深層神經網絡里推波助瀾,把原本偶爾的娛樂遞進成難以擺脫的沉迷。換言之,一點嫉妒情緒就能牽動多條腦回路,讓短視頻從“隨手刷刷”演變為“欲罷不能”。
521個基因的“風暴”
那么,短視頻成癮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分子機制?為此,研究團隊將大腦結構影像與全腦轉錄組數據相結合,試圖揭示大腦GMV變化與基因表達之間的潛在關聯。
這也意味著,短視頻成癮可能影響的是整個神經網絡系統的功能平衡,而不僅僅是某一條通路的異常。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揭示了短視頻成癮與大腦結構和功能的改變有關,涉及多達521個基因的異常表達。而且,那些更容易感到嫉妒和進行社會比較的個體,在社交平臺的對比中可能遭受挫折,從而更傾向于沉迷于刷短視頻以逃避現實。
越刷越上癮,越刷越抑郁
可見,短視頻成癮并非只是消磨時間的“小毛病”,它對大腦的物理結構和基因活動層面都造成了顯著且深遠的改變。當這些“分子級別的暴風驟雨”在大腦中持續肆虐時,其破壞力絕不會止步于神經細胞內部,它們最終必然會“登陸”到我們的心理層面,演變成實實在在的情緒困擾與精神痛苦。
清華大學健康中國研究院的研究團隊在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上發表了一項重磅研究 [2] ,首次從縱向角度揭示了短視頻成癮與抑郁癥狀之間的動態關系。研究結果相當令人警醒 ——不僅越刷越抑郁,而且悲傷情緒可能正是短視頻成癮與抑郁癥狀之間的關鍵橋梁
為了進一步厘清短視頻成癮與抑郁癥狀之間的關系,研究團隊構建了交叉滯后面板模型,描繪出從2021年(T1)到2022年(T2)兩個時間點之間的有向關系網絡,揭示了各個癥狀之間復雜的動態聯系。
研究結果進一步揭示,在短視頻成癮的發展過程中,“忍耐力”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所謂忍耐力,指的是個體反復產生想要刷短視頻的強烈沖動。這種沖動不僅是成癮的早期信號,還能夠顯著預測后續一系列癥狀的出現。比如,“顯著性”的增強,也就是個體的大腦時刻惦記著短視頻內容,難以集中注意力;又比如,“戒斷反應”的出現,當短時間內無法刷視頻時會感到煩躁、焦慮,甚至情緒失控。同時,這種沖動還會引發“沖突”,即短視頻使用開始干擾到學習和生活,進而導致“復發”,形成持續的負循環。
而在抑郁癥狀的發展路徑中,研究發現,最具牽引力的核心癥狀是“快感缺失”。當個體逐漸對日?;顒邮ヅd趣、體驗不到快樂時,這種心理狀態很可能會成為抑郁情緒惡化的起點。它不僅直接關聯到后續的“悲傷情緒”,還會進一步導致“食欲減退”等生理層面的變化。
不過,短視頻成癮和抑郁癥狀并非彼此獨立的兩類問題,它們之間其實通過一些具有“橋梁作用”的核心癥狀相互關聯、相互放大。研究識別出了四條最顯著的橋接路徑:
首先,抑郁情緒中的悲傷可以預測短視頻使用的反復發作,說明當一個人長期處于情緒低落的狀態時,更容易反復沉迷于短視頻,以此緩解內心的不適。
其次,短視頻成癮中的沖突感,也就是刷視頻對學習或生活產生明顯干擾的情況,會進一步引發強烈的內疚感。
第三,戒斷反應,即當個體短時間停止刷視頻時出現的煩躁和焦慮,會加重對日常生活的無趣體驗,最終發展為快感缺失。
最后,內疚感本身也會反過來強化對短視頻成癮的沖突體驗,讓個體更容易陷入情緒與行為的雙重困境中。
這些橋接路徑共同構成了一條隱蔽但危險的心理通路:當情緒變得低落,人們會試圖通過刷短視頻來逃避現實;然而,這種“逃避”反過來又會破壞學習和生活節奏,帶來強烈的負面情緒和內疚感,從而進一步加劇情緒低落,促使個體更頻繁地依賴短視頻來尋求短暫慰藉。一環扣一環,最終形成了一個難以掙脫的“情緒逃避式使用”的惡性循環。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提示,“悲傷情緒”這個看似平常的情緒反應,其實是連接短視頻成癮與抑郁癥狀的核心“橋梁”。許多人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本能地打開短視頻,用“刷刷刷”來轉移注意力、尋求快感、對抗孤獨。但這種“刷來調節情緒”的方式,反而會不斷強化負面狀態,把人困在情緒泥潭中難以自拔。
該如何自救?
與其默默忍受短視頻的“吸引力法則”,不如主動出擊,給自己一個更專注、更豐富的日常。下面這些實用策略,既能守住注意力,也能慢慢幫我們“戒斷”短視頻依賴。
1.屏蔽噪聲,先從“關通知”開始
關閉無關緊要的推送,讓手機少一點“叮咚”干擾,大腦才能多一點連貫思考的空間。
2.定期“瘦身”,把娛樂App精簡到最低
每隔一段時間清理一次應用列表,把那些用來“消磨時間”的軟件卸載或隱藏,誘惑自然而然就少了。
3.睡前遠離手機,讓臥室保持純粹
睡覺時把手機留在客廳或書桌上,避免夜深人靜時不自覺點亮屏幕,打破作息節奏。
4.用閱讀“占位”,替代頻繁刷短視頻
給自己設定一個漸進式閱讀計劃:從每天十分鐘開始,逐步延長時間,讓翻書的動作取代無休止的滑屏。
看來,短視頻成癮并不是簡單的“自控力差”,而是情緒和大腦結構聯手打造的沉迷路徑。一方面是刷短視頻引發的負面情緒(如嫉妒和抑郁),另一方面是大腦在不斷重復中“學習”到的獎賞機制,兩者合力塑造了我們的使用習慣,甚至讓某些腦區越刷越活躍,越活躍越難戒掉。
所以,如果真的想跳出“短視頻漩渦”,或許不僅僅要靠關掉手機、設定時間管理,更要從情緒層面入手——比如少點比較,多點自我認同;也可以通過訓練大腦的執行功能(比如提升注意力、延遲滿足能力)來強化“心理剎車”。
仍需指出的是,這兩項研究均無法直接推斷因果關系。
參考資料:
[1]Gao, Y., Hu, Y., Wang, J., Liu, C., Im, H., Jin, W., Zhu, W., Ge, W., Zhao, G., Yao, Q., Wang, P., Zhang, M., Niu, X., He, Q., & Wang, Q. (2025). Neuroanatomical and functional substrates of the short video addic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brain transcriptomic and cellular architecture. NeuroImage, 307, 121029. https://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25.121029
[2]Diyang Qu, Bowen Liu, Luxia Jia, Xuan Zhang, Dongyang Chen, Quan Zhang, Yi Feng, Runsen Chen,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short video addic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 cross-lagged panel network analysi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Volume 152, 2024, 108059, ISSN 0747-5632,https://doi.org/10.1016/j.chb.2023.10805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4756322300410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