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宋秋梅
近年來,暴雨、洪水等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城市防汛壓力驟增。過去,主要依靠人工巡查和經驗判斷來防洪排澇,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在城市防汛中引入了許多智慧化設備,它們就像給城市裝上了“千里眼”和“順風耳”,能更早發現風險、更快做出反應。
為進一步了解今年防汛工作籌備情況,記者走訪來到菏澤鄄城縣,“除了防汛物資籌備,今年我們還多了數智防汛裝備,以前下雨積水了,我們只能靠人去積水點查看水位,現在這些地方都安裝了智能設備,不僅可以實時把數據傳送到防汛指揮中心,還可以把實時畫面也傳輸過去,工作人員坐在電腦前就能知道哪里有危險。”應急管理部門工作人員介紹道。
據悉,智慧防汛平臺的使用打破了信息壁壘,成為跨部門協同的“智能指揮官”,應急管理、水利等部門系統深度對接,實現預警信息、災情動態、救援需求的秒級共享與指令閉環。視頻會商系統,將信息化與防汛工作深度融合,為防汛部門橫向聯動提供便利條件,配套無線廣播設備,對水域危險行為隔空喊話,充分發揮人防,物防,技防優勢,減少人力成本。
走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在重要河段、水庫、大壩、大堤周圍隨處可見監控設備,他們正默默守護著我們的城市。“我們打造智慧防汛平臺,將防汛工作從人海戰術轉向智能防御,它可以把實時水情、氣象預警、網絡拓撲、資源分布等海量信息整合在一張數字防汛圖上,指揮中心掌握水位一手信息,災情分布、影響范圍、資源調度一目了然,還可以根據實時雨情預測模型,提前將搶修力量精準預置到高風險區域,增強對突發險情及災害預防能力,搶通時間比傳統模式縮短近40%。”,菏澤移動網絡工程師張守輝告訴記者。
當數字浪潮與防汛使命深度融合,數智防汛體系正向著更智能、更融合、更普惠的方向進化。我們相信,未來的防汛堤壩,不僅是物理世界的屏障,更是由數據驅動、智能協同的立體防御網絡,以數字化手段守護城市生命線,為人民群眾安全保駕護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