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楚蘇”穹頂巴扎的一層肉類售賣區
楚蘇巴扎的穹頂
清晨的塔什干老城,陽光穿透錫爾河畔的綠洲樹影,斑駁灑在通往楚蘇(Chorsu)巴扎的巷道上。轉過街角,一座直徑75米、巨大的藍色又泛著淡青色的圓形穹頂建筑豁然闖入《環球時報》記者眼簾。遠遠望去,宛如一頂綴滿中亞傳統紋飾的帳篷,撐開了塔什干最鮮活的市井畫卷——這便是中亞最大的穹頂巴扎,也是古絲綢之路上有著千年煙火氣的集市。
古絲綢之路上的“城市會客廳”
塔什干是烏茲別克斯坦的首都,也是該國最大的城市。在烏茲別克語中,“塔什干”意為“石頭城”,因城市中的巨大卵石而得名,這座城市有著2500年的歷史。在古絲綢之路上,塔什干是重要商業樞紐,張騫和玄奘都曾在這里留下足跡。“楚蘇”(Chorsu)在波斯語中意為“十字路口”。“巴扎”(Bazaar)意為“集市”,也源于波斯語,通過阿拉伯世界的歐陸貿易,經葡萄牙語匯入法語詞匯,從而風行世界。
“楚蘇”巴扎不僅為顧客提供了充滿歷史印記的喧鬧市場,更作為城市會客廳,延續著千百年來的豐富生活。早在喀喇汗王朝的11世紀,“楚蘇”巴扎這類道路交匯處的穹頂集市便已奠定了城市脈絡。據稱,考古學家曾在附近挖掘出刻著粟特文的文物碎片,證明8世紀的粟特商人已在此交換絲綢與寶石。
在“楚蘇”巴扎旁邊,還有建于15世紀的清真寺和經學院廣場。如今,這座在陽光照射下顯露出翡翠色的穹頂雖為上世紀80年代由蘇聯建筑師阿濟莫夫重建,但商販們有穿透力的叫賣聲,或許還延續著古絲路上駝鈴的余韻。
熙攘人流在這里感受時間流淌
踏入“楚蘇”巴扎,你的味覺和視覺感官瞬間就會蘇醒。一層是肉品區,堪稱游牧民族的“肉食博物館”。最中間的圓心是一個白色高大的立柱,周圍是四五圈同心圓式的攤位。成排的馬肉腸泛著深紅色的光澤,整扇的羊排懸于鐵鉤之上,此外還有堆疊在冷鮮柜里的牛肉,甚至還能買到新鮮的馬肉和駱駝肉。
一層還有乳制品區,飄散著發酵酸奶油與羊奶酪的濃郁氣息。雖然不少攤位上的冷鮮柜顯得頗有年代感,內部環境倒是比較干凈,大理石地面上看不到明顯的垃圾和血污黏膩。頭頂上方,穹頂由蜘蛛網狀的鋼架支撐,內部呈白色,在穹頂的最中間,是一塊圓形的透明天窗,陽光從這里灑向穹頂巴扎的每一個角落,讓熙熙攘攘的人流能自然感受到時間的流淌。
登上二層,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巨大的環形長廊,靠著圍欄可以俯瞰一層肉品區。“楚蘇”巴扎的二層,可以說是由各種干果、小點心和茶葉鋪開的一場色彩盛宴。攤位上一位濃眉大眼的小哥看著《環球時報》記者的面孔,可能猜出眼前的異鄉人來自中國,于是熱情地用一句生澀的中文“你好”,揮手招呼記者可以品嘗他賣的堅果。從核桃仁到巴坦木,從開心果到各種葡萄干、杏肉干,甜膩裹挾著鹽霜在舌尖炸裂。這里干果不僅好吃,價格也只有國內的1/2到2/3,記者和朋友在比對了國內某電商平臺的價格后,都各自買了一些。
在二層長廊的圍欄上,有時還會停落幾只斑鳩等鳥類。它們從四周敞開著的窗戶飛入穹頂巴扎內,也許是外面的酷熱讓它們想在里面避避暑,也許是里面的各種干果美味勾引著它們,寄希望于能瞅準機會“飽餐一頓”。
煙火氣在人情故事里升騰
經過千百年的演變,“楚蘇”巴扎已經擴大了很多——穹頂市場僅是序章,真正的迷宮在室外。占地大約10公頃的巴扎還有三大室外“板塊”。東側第一區好似喧鬧的服裝小商品城,五顏六色的民族傳統繡花長袍掛滿各個攤位,銅雕茶具、泥陶工藝品整齊地擺在貨架上,門口各種花案的手工小挎包令狹窄的通道只能容下一個人進出。記者看到一對外國游客夫婦對一家店里的駝絨圍巾很感興趣,店主拍著胸脯保證:“真的!撒馬爾罕來的!”當這對游客夫婦詢問價格時,店主熟練地拿出一個計算器,快速敲出幾個數字。在烏茲別克斯坦,當地貨幣為蘇姆,大約126萬蘇姆換100美元,所以商販給出當地價格時數字聽起來“很龐大”,外國游客基本上都會蒙圈。因此,在計算器上敲出價格數字,外國游客更容易弄清換算成自己國家貨幣到底多少錢。當然,這也更方便買家與賣家順暢地展開討價還價。
轉入第二區,各種蔬菜、水果陣列如幾何藝術展——番茄紅如瑪瑙整齊擺放,香瓜紋路蜿蜒似中亞地圖,麻袋裝的土豆、洋蔥堆得跟小山一樣。烏茲別克斯坦盛產水果,從“楚蘇”巴扎就能得到證明。記者隨便在一個攤位就能看到各種當地的桃、李子、櫻桃和蜜瓜等,光桃子就有4種,大櫻桃的價格非常便宜,換算成人民幣也就5元一斤。由于烏茲別克斯坦日照時間長,所以這里的水果個頂個甘甜可口。說話間,老板遞給記者一片切好的黃色蜜瓜,甜得讓人味蕾綻放,而且口感脆爽。
第三區以小商品為主,包括洗衣液、洗發水、染發膏、鞋油、牙膏、驅蚊劑等生活用品,手電筒、臺燈、熱水壺等小電器也是搶手貨。這個區域還有一些攤位出售五顏六色的香料,這些香料都是當地烤肉、抓飯等傳統飲食經常用到的。
在穹頂集市與室外三大“板塊”之間,由各種烤馕、烤包子的攤位連接,煙火氣在人情故事里升騰。烤馕坑旁,面團摔打的“嘭嘭”聲如鼓點節奏,師傅將面餅甩進馕坑的剎那,麥香如暖流涌向街道。剛出爐的馕餅被疊成半人高的塔,裹著一大塊布用來保溫。轉角處,數百人圍著直徑2米的巨型鐵鍋,抓飯在羊油中“滋滋”沸騰,油亮米粒間埋著整塊胡蘿卜和黃澄澄的鷹嘴豆。掌勺大叔用鐵鍬般的大鏟翻動鐵鍋里的抓飯,一群當地孩童迫不及待等著試吃。
據當地朋友介紹,隨著不少其他城市的年輕人為了獲得更好的學習、工作機會向塔什干遷移,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來到塔什干,“楚蘇”巴扎每天的客流量已從幾年前的5000人左右上升到現在的接近萬人。
當穹頂漸隱于靛藍天幕,巴扎的燈火卻未熄滅。值夜人會點燃煤油燈掛上棚柱,為深夜抵達的貨運卡車引路——從撒馬爾罕運來的陶器,從當地采摘的櫻桃,從屠宰點送來的各種肉類,將在黎明前填滿已經空蕩的攤位。對于“楚蘇”穹頂巴扎來說,它如同一顆鑲嵌在絲綢之路上的巨大翡翠,包裹著千年的喧囂與煙火,靜待著明天的第一縷陽光。(本報赴烏茲別克斯坦特派記者 胡錦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