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山海關外的石河西岸,成了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戰場。
李自成的大順軍、吳三桂的關寧鐵騎與多爾袞的清軍八旗,在這片關隘之地展開殊死搏斗。大順軍號稱十八萬精銳,卻幾乎全軍覆沒,十五員大將戰死沙場。
這場戰役不僅摧毀了李自成的霸業,也讓吳三桂背負罵名,更為清軍打開了入主中原的大門。
吳三桂,1612年生于遼東錦州,出身將門,其父吳襄是明朝遼東總兵。他自幼隨父征戰,精通騎射,崇禎年間統領關寧鐵騎,成為明末東北防線的中堅力量。關寧軍以騎兵為主,裝備精良,紀律嚴明,約有五萬人,是明朝少有的精銳部隊。
1644年3月,崇禎帝命吳三桂放棄寧遠,率軍入關勤王。他帶四萬精兵及七八萬遼東百姓南下,行至豐潤時,聞北京已陷,崇禎帝自縊,遂退守山海關。面對大順軍與清軍的雙重壓力,吳三桂手握重兵,成為各方爭奪的關鍵人物。
李自成,1606年生于陜西米脂,出身貧寒,曾為驛卒。1630年,因生計無著投身農民起義,1636年高迎祥戰死后,他被推為“闖王”。
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改元永昌,封功臣,設官制,3月攻克北京,推翻明朝。然而,他缺乏治國經驗,軍紀不嚴,進京后追贓助餉的酷刑手段激起民怨。大順軍以延綏邊兵為核心,號稱“老營”,戰斗力強,但戰略分散,未能有效應對清軍威脅。
多爾袞,1612年生,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滿清攝政王。他驍勇多謀,統領八旗軍,兵力約七至八萬,以騎兵為主,裝備堅甲,擅弓箭與彎刀,機動性極強。
1643年皇太極病逝后,多爾袞輔佐順治帝,掌控清廷大權。他敏銳抓住明朝覆滅的時機,調整戰略,欲入主中原。山海關之戰中,他的冷靜與果斷成為清軍制勝的關鍵。
李自成入京后,深知山海關的戰略重要性,派明降將唐通率八千人攜重金招降吳三桂,并送去吳襄親筆信及四萬兩白銀。吳三桂聞崇禎帝自縊,明朝覆亡,背后又有清軍虎視眈眈,權衡后決定歸順。他將山海關交給唐通,率軍進京覲見李自成。
行至永平西沙河驛,吳三桂遇從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親吳襄被劉宗敏拷打,家產被抄,愛妾陳圓圓被擄。他當即率軍返回山海關,驅逐唐通,招募鄉勇,加固城防,準備對抗大順軍。
李自成聞訊,采取征撫兼施策略,釋放吳襄,派使者安撫吳三桂。吳三桂殺一使者,割另一使者一耳放回,表示決裂。4月13日,李自成親率八萬主力,攜吳襄與明太子朱慈烺,奔赴山海關。
劉宗敏、李過等將領隨行,號稱十八萬大軍,實則六至十萬,以延綏邊兵為主。吳三桂深知關寧軍難以獨抗,派使者赴翁后向多爾袞求援。多爾袞抓住機會,率七萬八旗軍自盛京出發,4月20日抵連山,日夜兼程,一日行軍二百余里。
4月21日,大順軍抵達山海關。山海關北依角山,南臨渤海,城高墻堅,易守難攻。吳三桂軍約五萬,另有高第部一萬及鄉勇三萬,依托城防布陣。
李自成命唐通、白廣恩率兩萬兵自一片石迂回,試圖切斷吳三桂退路,主力六萬猛攻西羅城、北翼城與東羅城。
雙方在西羅城激戰,吳三桂詐降誘敵,大順軍靠近城垣時,城上火炮齊發,死傷數千。北翼城戰況激烈,大順軍利用高地猛攻,至次日黎明,迫降吳軍一部,但未能攻破城防。
4月22日清晨,吳三桂見戰局危急,率十余騎奔赴清軍營壘,跪降多爾袞。多爾袞賜坐賜茶,許諾封其為平西王,命其剃發歸順。清軍自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三路入關,與吳軍右翼并列。
4月23日辰時,大順軍布一字長蛇陣,自角山至渤海,圍攻吳軍。關寧軍苦戰至中午,漸難支撐,部分北翼城守軍投降。大順軍雖占上風,但鏖戰一日,疲憊不堪。
多爾袞在歡喜嶺觀戰,待兩軍俱疲,命阿濟格、多鐸各率兩萬精騎突襲。八旗騎兵披堅甲,揮彎刀,箭矢如雨,沖入大順軍陣。
大順軍猝不及防,陣腳大亂。士兵驚呼“辮子兵來了”,士氣崩潰。劉宗敏中箭負傷,李自成見敗局已定,率殘部撤向永平。大順軍死者數萬,延綏老營幾乎全滅,十五員大將戰死,戰后石河西岸白骨累累,慘不忍睹。史載戰后三年,尸骸猶存,可見戰況之烈。
李自成退至永平,試圖議和,許諾交出明太子與兩王。吳三桂拒絕,多爾袞命其為先鋒,追擊大順軍。吳三桂兵臨北京,李自成將吳襄及吳氏全家三十八口押上城墻,斬殺示眾,首級懸于高竿。4月29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稱帝,次日棄京西逃,僅在北京停留42天。
他退至山西,接連敗于慶都、真定,1645年棄西安南逃,5月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殺死,享年39歲。大順政權瓦解,殘部在夔東抗清,至1664年覆滅。
吳三桂投清后,1659年鎮守云南,封平西王,為清廷平定南方立下戰功。1673年,他發動三藩之亂,反清自立,稱周王,攻占湖南、四川等地。
1678年病死,其孫吳世璠繼位,1681年清軍攻破昆明,吳氏一族被誅。吳三桂引清入關,背負漢奸罵名,身后毀譽參半。
多爾袞借此戰入主中原,1644年6月迎順治帝入京,10月定都北京,開啟清朝統治。他嚴禁搶掠,籠絡漢族士紳,穩定局勢。1650年病逝后,被追奪爵位。清軍此后剿滅南明與夔東十三家軍,至1683年收復臺灣,完成全國統一。
李自成進京后,追贓助餉失人心,戰略上輕視清軍,兵力分散,未能集中優勢兵力。吳三桂因家仇與權謀倒向清廷,改變了歷史走向。清軍以逸待勞,戰術高明,奠定了入關勝利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