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李自成造反打天下的故事,稍微懂點歷史的朋友腦子里可能會蹦出來個重要角色李巖。
在很多明清小說(比如《剿闖小說》、《定鼎奇聞》)、評書戲曲和現代影視劇里(比如老電影《李自成》),李巖那可是個響當當的大人物!
通常他被描繪成一個考過功名的舉人,出身河南富有的官宦人家,因為看不慣明朝的黑暗和腐敗,在家鄉散盡家財賑濟災民,后來被官府誣告通匪,走投無路才投奔了李自成的起義軍。
入了伙,他立馬成了李自成手下頂尖的智囊謀士,據說那句流傳千古、讓無數百姓開門歡迎闖王的著名口號“迎闖王,不納糧”就是他一手策劃出來的!不僅如此,他還被描述成起義軍里少有的講究軍紀、注重民心、目光長遠的人物。
可就是這么一位為闖王大業立下汗馬功勞的功臣,結局卻十分悲慘,在起義軍攻破北京、李自成剛剛當上“大順皇帝”后不久,就被李自成疑神疑鬼地給殺掉了!
這個情節跌宕起伏,忠臣蒙冤被殺的橋段,格外引人同情。久而久之,大家都覺得歷史上肯定有這么一位李巖。
可是,歷史的真相有時候比小說還復雜離奇。當我們翻開最權威的官方史書《明史》,去尋找這位舉人謀士的蹤跡時,卻發現情況有點不對勁,《明史·李自成傳》里,壓根就沒有“李巖”這個人物的記載!
其他像明朝遺老寫的比較嚴肅的私人史書(比如計六奇的《明季北略》、《明季遺聞》),里面雖然提到了李自成的一些重要部下,像劉宗敏、牛金星、宋獻策之類的,但同樣不見“李巖”的蹤影!
這就奇了怪了!一個被后世渲染得如此重要、貢獻如此巨大的人物,怎么在明末清初的官方和重要私家史書里,連個影兒都沒留下?莫非這李巖根本就是個后人編造出來的虛構人物?
爭議人物的“登場”時間表
李巖“李公子”的形象,并不是一開始就存在的。他的“出道”,經歷了一個由模糊到具體、由邊緣到中心的過程。
在距離李自成農民軍活動時間比較近的一些明朝遺民記錄中(比如吳偉業的《綏寇紀略》、鄭廉的 《豫變紀略》),其實隱約提到過李自成部下里有個姓李的謀士或者將領,可能是個識文斷字的“秀才”之類。
但這位“李某人”姓甚名誰?是哪里人?干過啥具體事?記載得非常模糊,身份遠沒有后世說的那么光鮮和重要。
時間一推,到了清朝康熙年間(也就是距離明亡大概幾十年后),事情開始變了。在一些帶有明顯文學創作性質或者摻雜大量傳聞的筆記小說、野史稗抄里頭,“李巖”的形象才逐漸豐滿清晰起來。
特別是前面提到的那部 《剿闖小說》,以及后來的《定鼎奇聞》,還有清初文人寫的《杞縣志》(里面說當地查無李巖這個舉人),算是把“李巖”的故事基本定型了。
河南開封杞縣人、官宦公子、舉人出身、被逼造反、智謀超群、“迎闖王,不納糧”的創作者、后被冤殺。
這么一看就很清楚了:在明朝滅亡后最初幾十年比較嚴肅可靠的史料里,找不到實錘的“李巖”記錄。
他更多的是在清朝建立幾十年后,才通過文學創作和民間口頭傳說變得“有名有姓、有血有肉”起來。
正因為缺少明代或清初最硬核、最直接的檔案材料(比如明朝的官方名冊檔案、李自成政權內部文書、李巖同僚的第一手證言)來證明他的真實存在,現代史學界對“李巖”這個人物,一直存在巨大的爭議!
簡單說,就是兩派觀點:
“虛構派”認為李巖這個人物主要是后人(特別是清代文人)出于創作需求塑造出來的文學形象,或者糅合了一些其他人物事跡的集合體。
歷史上可能并沒有一個叫李巖的舉人投奔李自成并發揮過關鍵作用。他被殺的故事更是后人的附會想象。
“可能存在派”認為雖然證據不夠充分,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確實有個姓李的秀才或識字小吏投靠過李自成,做了一些工作(也許沒傳說中那么重要),然后在起義軍內部傾軋中被害。
他的名字和事跡在歷史記錄中被隱去或遺失是有可能的(畢竟農民軍記錄散失嚴重)。“李巖”是其原型或名字的記錄在流傳中走了樣。
權欲迷眼
不管歷史上那個具體叫“李巖”的舉人是否真的存在《剿闖小說》等后世作品中塑造的李巖形象及其被殺的故事,卻深刻折射了李自成起義軍,尤其是攻占北京后,內部爆發的劇烈矛盾和權力斗爭!
我們可以把“李巖”視為一個符號,代表了大順政權中那些試圖約束軍隊、建立秩序、爭取士紳民心的謀士或文官勢力。
而他的“被殺”,就是這股力量在殘酷的現實政治斗爭中徹底失敗的隱喻。
讓我們回到公元1644年農歷三月那激動人心卻又無比混亂的時刻。李自成的大順軍勢如破竹地攻破了北京城,明思宗崇禎皇帝絕望地上吊自盡,統治中國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覆滅。
李自成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頂峰,在武英殿匆忙稱帝,建立了大順政權。從表面看,形勢一片大好。
然而,危險恰恰在最輝煌時悄然埋下。巨大的勝利沖昏了大多數起義軍領袖的頭腦!以李自成本人、首席權臣牛金星、第一猛將劉宗敏(時任“權將軍”,地位極高)為首的核心高層,在短暫的興奮后,迅速陷入了對權力、財富和享樂的瘋狂攫取之中。
他們的做法非常粗暴且短視。以劉宗敏等人為主導,對明朝留下的勛貴、皇親、大臣乃至富商大戶進行大規模、殘酷的追索財物。
他們在北京設立專門的衙門(“比餉鎮撫司”),把抓來的官員、士紳嚴刑拷打,逼迫他們吐出金銀財寶。據記載,手段極其酷烈(如制作夾棍、火燎烤人),弄得北京城內官紳人人自危、哭聲震天。
這雖然能在短期內為軍需掠奪大量財富(據說拷掠出白銀七千萬兩),卻徹底撕裂了起義軍與官僚、地主階層本可爭取的合作可能,激化了階級矛盾。
許多攻入北京的大順軍將士(尤其是原流民習氣濃厚的老營核心),把北京當成了戰利品倉庫。他們不再受約束,隨意搶占官邸民宅,縱兵搶劫商鋪、欺凌百姓的事件時有發生。
原本期待的“仁義之師”形象迅速崩塌,京城秩序陷入混亂,民心急劇流失。
牛金星這個“天佑閣大學士”(相當于宰相),剛進城就忙著給自己置辦豪華府邸、招攬門生、模仿明朝閣臣的排場和享受。
李自成雖無特別荒淫記載,但對部下這種普遍性的貪腐和松懈采取了默認甚至縱容的態度。
“李巖符號”的抗爭
恰恰在這種“勝利大狂歡”演變成“秩序大崩潰”的危險局面下,小說戲曲里那個“李巖”的意義和價值就凸顯出來了。
如果真存在這樣一位有遠見的謀士(或者代表這類想法的群體),他會怎么做?后世傳說給我們勾勒了一個試圖力挽狂瀾的忠臣形象。
· 《剿闖小說》里的李巖痛心疾首:他看到劉宗敏嚴刑拷打官員、牛金星享樂腐化、士兵擾民,深恐失去來之不易的民心和大好局面,向李自成獻上至關重要的策略。
·嚴肅軍紀,安撫百姓。(收攏民心);對被俘或歸順的明朝官員,區別對待,盡快任命建立新政權(穩定官僚體系);勸李自成親自接見籠絡明朝太子朱慈烺(崇禎之子),給予一定優待。(爭取政治合法性,減少明朝勢力反抗)
·對于退守山海關,手握重兵又首鼠兩端的遼東總兵吳三桂,應立即采取懷柔政策,避免激化矛盾。
這些策略,條條切中當時要害,可以說是試圖將大順軍從一個單純的暴力掠奪集團,向建立穩定王朝政權方向轉變的關鍵方案!
即使歷史上沒有李巖這個人,這份“四策”所蘊含的政治智慧,也恰恰是當時大順政權最急需的救命良藥。
然而,這樣的建議動了誰的奶酪?直接得罪了以劉宗敏、牛金星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
《剿闖小說》里說牛金星看到李巖提出這些策略,擔心李巖聲望越來越高,威脅到自己的權位(李巖在李闖心中地位上升),于是他開始暗中使壞。
牛金星向李自成進讒言,誣陷李巖“有異志”、“居功自傲”、“收買人心,要學宋太祖黃袍加身”!這番挑撥離間,正好戳中了李自成這個農民皇帝內心最深處的不安全感和疑心病。
一場注定發生的政治清除
1644年農歷四月下旬(李自成進京僅僅一個多月),故事迎來了高潮。吳三桂果然因為劉宗敏霸占了他的愛妾陳圓圓(這是引爆點)以及對大順政權的不信任和恐懼,引清軍入關!
李自成帶著農民軍主力匆忙東征山海關討伐吳三桂,結果在一片石遭遇清軍主力加吳三桂軍聯合打擊,大敗而歸!大順軍被迫于四月三十日倉皇撤離北京,局勢急轉直下!
就在這兵敗如山倒、全軍上下士氣低落、怨氣彌漫的危急關頭,按小說的情節發展(《剿闖小說》等),那個憂心忡忡繼續提出整軍、收拾人心的李巖再次站了出來。
他可能說了些“大王不該只顧東征以致清兵趁機入關”之類的忠言逆耳話(暗示李自成戰略失誤),也可能只是主動請纓,想帶兵回河南老家一帶招兵買馬、穩定后方,為大順軍留條后路。
而這在驚魂未定、自信心嚴重受挫的李自成看來,尤其在他已被牛金星讒言種下猜忌之種的前提下,李巖的行為無異于“落井下石”、“擁兵自重”、“想另立門戶脫離掌控”!
這時候,牛金星的讒言起到了致命的點火作用。他很可能趁機又在李自成耳邊煽風點火:“陛下你看,李巖這就要跑啦!他早就有二心,現在趁著咱們兵敗要跑回河南老家割據稱王去了!”
于是,一場針對“李巖”的清除迅速上演。
小說和傳說中記載,李自成在極度猜忌和憤怒下,聽信牛金星讒言,派人設宴,在酒席間突然發難,逮捕并立即處死了李巖及其兄弟李牟。
一個被后世塑造出來的、代表著清醒和遠見的象征性人物,就這樣倒在了起義軍迅速腐朽與高層內斗的血泊之中。這無疑給已經走向潰敗的大順政權又自斷了一臂,極大地打擊了人心。
據小說描述,大將劉宗敏聽聞此事后大罵牛金星:“爾等險邪之徒,竟殺我手足大將?老子要提刀宰了你這混賬!”
這反映了即使在大順軍高層內部,也對殺害李巖這樣的核心人物感到震驚和憤怒。
李自成為何要“殺”李巖?因為在大勝之后迅速迷失方向的李自成集團,已經容不下清醒者、直言者、更容不下任何能成為新權力核心的潛在挑戰者。
猜忌和內斗的絞索一旦套上,便再無轉圜余地。這既可能是那個名字叫“李巖”的可憐智囊的命運,也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試圖為大順政權糾偏的“李巖精神”的必然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