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本號 · 一起思考
作者:徐吉軍,新媒體:漢唐智庫!
2025年7月16日,一名美國高級軍官在德國威斯巴登舉行的美國陸軍協會首屆歐洲陸軍大會上稱,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被北約成員國包圍,現在北約有能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快地將其從地圖上抹去。
對此,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斯盧茨基回應說,攻擊加里寧格勒州將意味著攻擊俄羅斯,并將引發俄羅斯包括啟用核學說在內的一切相應反擊措施。美國方面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而不是隨意發表此類言論。對加里寧格勒州發動攻擊的想法是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并演變為全球對抗的計劃,而這場對抗中不會有贏家。北約目前對世界安全和穩定構成威脅。”
一、北約虎視眈眈!
加里寧格勒州是俄羅斯飛地,南鄰波蘭,東北部和東部與立陶宛接壤,西鄰波羅的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屬于納粹德國,原名柯尼斯堡,是前普魯士王國省份之一的東普魯士首府,曾經是16世紀普魯士公國的首都。
1255年條頓騎士團在此建立據點,取名“柯尼斯堡”。之后,該城一直是條頓騎士團國、普魯士和德國東普魯士的一部分,直到二戰結束。
根據《波茨坦協定》,東普魯士約三分之一的面積劃歸給蘇聯(其中柯尼斯堡附近歸屬俄羅斯、梅梅爾附近歸屬立陶宛),其余部分劃歸給波蘭。
1946年7月4日,蘇聯把得到的東普魯士部分領土,取名為加里寧格勒州,以紀念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米哈伊·加里寧,隨后在此地開展全面俄化進程。
今天的加里寧格勒,幾乎全部都是俄羅斯人,原住民要么遣返要么被遷移到西伯利亞地區。
二、加里寧格勒渾身是刺!
北約多年來一直對加里寧格勒虎視眈眈,但從未動手。
加里寧格勒是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地區的重要戰略要地,駐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它不僅是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總部,還部署了空軍基地和海軍航空基地,以及伊斯坎德爾導彈等先進武器。
這里直插歐洲腹地,距柏林僅有600公里,對西歐有著強大的威懾能力。
俄軍在加里寧格勒部署有重兵,有俄航空兵第72航空基地(切爾尼亞霍夫斯克空軍基地),部署了大批蘇24M、蘇27、蘇30SM戰斗機。俄軍第152近衛導彈旅換裝了射程700公里的伊斯坎德爾導彈M導彈,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還配備一種射程1500公里的9M729型陸基巡航導彈。俄軍聲稱這些伊斯坎德爾導彈攜帶有核彈頭。
北約宣稱輕松抹掉加里寧格勒,除了引發核戰爭沒有其他可能。
三、俄羅斯戰略思想的轉變!
近年來,國際政治格局正經歷自冷戰結束以來最劇烈的一輪動蕩。
2022年俄烏沖突全面爆發以來,俄羅斯面對西方世界前所未有的聯合制裁和全面圍堵,展現出強韌的國家動員能力與軍事承壓能力。
從近年來俄軍武器更新的節奏、戰爭場域的應變能力、國防戰略的前瞻設計等多個維度來看,俄羅斯正在通過“深層軍事再造”走在復興進程中。
普京在多個公開場合反復強調“不能讓敵人在門前布陣”,這是俄羅斯軍事思想的根本性戰略。
自2008年格魯吉亞戰爭開始,克里姆林宮摒棄了1990年代“收縮防御”戰略路線。
在北約持續東擴背景下,俄羅斯將烏克蘭視為最后一道防線。
這種認知主導了克里米亞并入、頓巴斯干預、以及2022年2月特別軍事行動的一系列決策。
軍事行動本質上是一種政治表達,是對美國主導的單極秩序挑戰的一部分。
四、俄羅斯的軍事革命!
如果說20世紀的俄軍航空部隊以數量為傲,那么21世紀的俄空軍已然轉向“高效打擊+隱身突防”的技術道路。
2022年起,蘇57已數次出現在烏克蘭前線,在不進入敵方防空范圍的前提下進行遠程斬首任務。
蘇75是俄軍戰略多樣化的產物。這款單引擎低成本隱形戰機更適合大批量生產與出口,同時也填補了蘇27與米格29退役后的空白。
烏克蘭戰場是俄羅斯無人機“實戰化”的起點。
早期仿制伊朗“沙赫德136”的版本已逐步完成技術本土化。
2023年起,“柳葉刀”“伊塔爾馬斯”兩款自殺式無人機頻繁出現在烏東戰場,精準打擊烏軍陣地、指揮車與彈藥庫,令對手防不勝防。
俄羅斯還在加緊開發“獵鷹B”隱形攻擊型無人機,這款重型無人機集成了蘇57的隱身設計與電子戰能力,預計將在2026年前后完成定型。
無人化、智能化、隱身化將成為俄空軍未來十年的主軸。
蘇聯解體后,俄海軍一度萎縮到只剩防御型沿岸編隊。“庫茲涅佐夫”號是俄羅斯唯一一艘航空母艦,由于維護不善,面臨退役的風險。
目前來看,俄羅斯水下核打擊能力成為海軍唯一存在的意義。
“海神”核動力無人潛航器(波塞冬),可攜帶100兆噸當量核彈頭繞行全球。深海隱蔽性、長時間續航與核爆炸能力,徹底打破傳統“第二次核打擊”概念,使之成為真正的“末日武器”。
這一能力構成對美國東海岸戰略城市與航母戰斗群的潛在威懾,也是俄羅斯戰略強國地位的關鍵支柱之一。
全球火力排名顯示,俄軍坦克數量超過1.4萬輛,牽引火炮、火箭炮等在戰場密度上依舊首屈一指。
值得一提的是,俄軍更注重重型裝備的野戰適應能力、易維護性以及戰場再利用能力,這一點恰恰是現代戰爭高強度消耗背景下的核心競爭力。
五、核戰略能力!
冷戰以來,核武器不僅是摧毀的工具,更是戰略話語權的象征。俄羅斯對這一戰略威懾工具的駕馭,堪稱高超。
俄軍在歐洲方向部署的“伊斯坎德爾”導彈、“口徑”導彈等,均具備戰術核能力。
這類核武器射程在500公里以內,可針對戰場目標或區域集群實施精確核打擊。
俄羅斯現有約4500枚戰略核彈頭,可通過洲際導彈、遠程轟炸機與戰略核潛艇進行三位一體投射。
薩爾馬特洲際導彈射程超18000公里,且具備變軌、低軌、突破攔截等多項技術,被譽為末日導彈。
“先鋒”“海燕”等新一代高超音速武器已逐步列裝部隊,這些導彈不但速度高、軌跡難以預測,更兼容核彈頭與常規彈頭,使美國的反導系統面臨實質性癱瘓風險。
綜上可見,俄羅斯正處在一個戰略重整期,戰爭壓力逼迫軍事工業全面復蘇,戰場實戰又倒逼軍隊體系不斷進化。
俄羅斯軍隊未必先進到令人恐懼的地步,但無疑具備在地區沖突中實現突破、在全球范圍內形成戰略壓制的能力。
俄羅斯不會主動引發全球性戰爭,但一旦國家存續或戰略緩沖區面臨生死存亡威脅,莫斯科絕不會容忍第二次蘇聯式崩潰再次上演。
北約吹下的牛皮,未必能兌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