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聊齋:蘭若寺》,探長內心只有兩個字:失望。
老實講,國產動畫工業的制作水平,已經沒得挑。
《嶗山道士》,毛氈質感,渲染難度極大。
《畫皮》,宋畫美學,古香古色。
《魯公女》,彼岸花、奈何橋,黃泉世界,視覺奇觀。
遺憾的是,它依舊沒有走出國產動畫的困境——
劇本何時才能與制作水平相匹敵?
《聊齋:蘭若寺》這部片子,1串5的拼盤敘事不討喜,2個半小時的片長顯得冗繁,不如直接做成動畫短篇集。
劇本結構沒驚喜,每講完一個故事都要總結一下觀后感,模板如八股,點題不高級。
受眾定位于全年齡段,貪多嚼不爛,童真童趣,大人覺得幼稚;成人故事,小孩又看不懂。
總之,在座位煎熬152分鐘后,我打著飽嗝走出影廳。
看1部頂看6部爛片,量大管飽……
單日票房冠軍,但評分只有6.7
「聊齋:蘭若寺」
Curious Tales of a Temple
2025.7.12
聊齋難改
為了搜集民間志怪傳說,蒲松齡常設茶煙于道旁,見行者過,必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
《聊齋志異》全書共491篇,故事長短不一,有的洋洋灑灑數百行,有的只有十余字,被譽為“鬼怪文學的巔峰之作”。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這本民間志怪故事集,講的最多的是狐仙、女鬼、女妖的愛情故事,如《嬰寧》《青鳳》《聶小倩》《畫皮》,敢愛敢恨,不畏封建禮制。
此外,還有批判科舉的《司文郎》《葉生》,揭露民間疾苦的《公孫九娘》《席方平》《促織》…
張鐵林在《聊齋先生》飾演蒲松齡
《聊齋》的影視改編作品實在大多,最出名的莫過于以下幾部:
程小東執導、徐克監制的《倩女幽魂》三部曲,飄逸寫意,邪典經典,選入“最佳華語電影一百部、影史百大華語電影、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電影名單”。
張國榮、王祖賢兩張風華絕代的臉,稱得上人間絕色。
從此,寧采臣只是張國榮,其他版本的聶小倩休想再超越。
《倩女幽魂》
電視系列片《聊齋》是80后的童年陰影。
片頭嗚嗚嗚嗚的鬼哭和漂浮的孤燈,令人終生難忘。
小時候嚇得屁滾尿流,看完不敢出去撒尿;長大后再看,怪牛鬼蛇神比真人君子可愛多了。
另外,主題曲《說聊齋》也成為傳唱至今的經典名曲。
“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幾分莊嚴,幾分詼諧,幾分玩笑,幾分感慨,此中滋味,誰能解得開。”
《聊齋》
水墨動畫木偶片《嶗山道士》是另一部童年經典。
水墨畫風+木偶定格,創意真絕。
探長好奇問一下,當年看完,你想學穿墻術嗎?
時隔幾十年再看這部動畫,內心早已唏噓。
原來我們吃過這么好的,國產動畫以前真是很牛逼。
《嶗山道士》
《畫皮》系列,親歷了國產大片沖鋒視覺特效的時代。
《畫皮1》以2.27億元的票房,就能成為2008年年度票房第二名。《畫皮2》則視覺特效加倍,大賣7.26億,打破《讓子彈飛》的票房記錄。
關于這個系列的記憶,或許是周迅飾演的狐妖小唯,靈性而驚艷。
“你有過人的體溫嗎?有過心跳嗎?聞過花香嗎?看的出天空的顏色嗎?你流過眼淚嗎?世上有人愛你,情愿為你去死嗎?”
曾經大家恨極了狐妖,但對于小唯,只有心疼和共情。
《畫皮》
有前浪打樣,《聊齋:蘭若寺》的敘事方式并無二樣。
它挑選了《嶗山道士》《蓮花公主》《聶小倩》《畫皮》《魯公女》5個聊齋故事,融在同一部電影里。
換言之,這就是一部拼盤電影。
當然,它還是有野心的。
它借助多種不同的動畫風格,傳遞出東方奇幻的志怪美學。
“制作上從故事劇情、美術風格、視聽感受等各個方面著力,求新求變自我突破,希望為觀眾打造一次新奇有趣,沉浸超然的東方志怪之旅。”
之前覺得這海報亂,現在知道它的意思了
至于如何把5個聊齋故事串聯起來,它采用了一個最直接簡單,也是最不高級的辦法——
讓1個新故事穿針引線,串起5個聊齋故事。
話說,蒲松齡夜探蘭若寺,掉入井里,遇到了兩只地仙。
一只蟾蜍,自稱靈蟾上人,一只烏龜,自稱玄龜子。
兩個動物互不對付,非要爭個勝負。
不過,較量方式不是靠修行功力,而是拼講故事的能力。誰講的故事好,誰就是勝利者。
誰來當裁判?自然非蒲松齡這個外人莫屬了。
一個外人,公正客觀,不偏袒任何一方。
但,它倆威脅蒲松齡,倘若選不出贏家、講不出為何故事好,就把他吃掉。
是的,你沒看錯,蒲松齡掉進了一場“講好蘭若寺”新概念故事大賽。
比賽要求:每個故事都與蘭若寺有關。
比賽宗旨:講好新時代蘭若寺,挖掘與傳承蘭若寺文化,吸引更多人關注蘭若寺文化,激發大家對蘭若寺的熱愛,讓古老的蘭若寺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更有意思的是,每當講完一個故事,蒲松齡就跟做閱讀理解題一樣,概括中心思想,提煉主要內容,拍一下兩個妖精的馬屁。
見貪心、見真心、見亂世情、見夫妻情、見生死情…每個故事都有情感升華,都是世間情感。
兩輪比賽結束,結果爭執不下。
最后,蒲松齡狗尾續貂,現編了一個名為《魯公女》的故事。
毫無疑問,這個故事把蟾蜍和烏龜感動得一把鼻涕一把淚,成為這場比賽的第一名。
拍給誰看的?
《聊齋:蘭若寺》有一個問題:定位不明。
作為一部拼盤電影,它想讓6個故事涵蓋所有年齡段,既有兒童向的童真童趣合家歡,又有成人向的癡情愛欲、兩性婚姻。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最后的結果是定位不明確,貪多嚼不爛。
幼稚天真的,大人覺得低幼;探討愛情婚姻的成人故事,小孩又不適合看。
例如,《蓮花公主》。
原作,膠州士子竇旭夢入仙境桂府,與蓮花公主拜天地成婚。
婚后不久,妖蟒盤踞桂府,吞食城內外臣民一萬三千八百多口,仙境危在旦夕。
竇旭帶著公主回家躲難,但公主請求再筑一間房舍,讓父母、臣民都搬來。
焦急無術之際,竇生從夢中醒來,發現周圍有幾只蜜蜂嗡嗡嗡叫。
于是,他為蜜蜂造巢,并根據蜜蜂飛來的方向找到菜園的蜂房。
打開蜂房一看,發現里面有一條一丈多長大蛇盤踞其中。
1992年動畫《蓮花公主》
《聊齋:蘭若寺》將故事減齡。
竇旭迎娶蓮花公主,變成了少年公主兩小無猜。
竇旭蓋峰房救蜜蜂,變成少年俠肝義膽大戰巨蛇。
然而,就這樣的設定,還是引來非議。
有人指責動畫引導小朋友爬樹斗蛇逞英雄,不是蠢就是壞。
這種指責方向,跟家長舉報《喜羊羊與灰太狼》引發烤羊事件、《熊出沒》玩電鋸一樣…
看來,全年齡向不是票倉,而是一顆靜默待爆的炸彈。
《聶小倩》《畫皮》《魯公女》是成人向的故事,但改編也不盡如人意。
《聶小倩》改編最大。
它把故事背景搬到了戰亂不斷的民國時期,有種追光新神榜系列的味道。
寧采臣一身中山裝,聶小倩改穿旗袍,燕赤霞用手槍制服樹精姥姥。
這些改動不算啥。
最吃驚的是,流幾滴眼淚、多一點人味,聶小倩就能從鬼變成人。
這…簡直如同兒戲。
《畫皮》,從女性視角探討婚姻關系。
花心丈夫被鬼掏心,絕望老婆為救丈夫吃下瘋魔道士搓出的臟泥丸。
老公臟心復活,跪地認錯,發誓改邪歸正,重新過日子。
妻子寒心,只留下一句:“惡心”。
探討婚姻關系的電影很多,名作更是數不勝數。
《婚姻故事》:
“我不曾真正活過,我只是成就他的存在。我從來沒為自己活過,我只是讓他變得越來越有活力。”
《82年生的金智英》:
“作為別人的媽媽,別人的妻子,偶爾也覺得挺幸福的。可是有時候呢,我又覺得自己像是被囚禁在什么地方。
我總覺得越過這面墻壁應該就能找到岀口,可依然還是碰壁。就算找到其他出路,也依然碰壁。”
一句“惡心”就能帶出“一句惡心爽了我兩個多小時”這種話題。
到底爽啥了?
探長覺得,還不如回去重刷下《婚姻故事》《82年生的金智英》呢。
《婚姻故事》
更讓我不解的是《魯公女》。
女主功德圓滿,轉世投胎。
多年后,男子前去迎娶,卻容貌焦慮作祟,擔心自己年輕力壯。
他記起孟婆的訊息,墜入蘭若寺井中,變回朝氣蓬勃的少年郎。
但是,當男主上門提親時,女主只看著對方背影,誤判他不該如此年輕。
她心灰意冷,上吊自盡,再赴黃泉。
唉…為了劇情轉折,真是不惜一切啊。
掐指一算,男主大概也就40多歲,這就容貌焦慮了?
女主更是降智,沖動自殺的劇情,純粹跟觀眾作對。
沒認出男主身影也就算了,連給男主系得飄帶結都認不出來了?
原汁原味?
《聊齋:蘭若寺》的創作初心是“還原一個原汁原味的聊齋”。
看完電影,我內心疑惑不解:
這就是所謂的原汁原味?
如果蒲松齡看到這部動畫,不知道他的棺材板是否能按得住。
作為追光動畫“新文化”系列之一,《聊齋:蘭若寺》并沒有滿足我內心的那份期許。
《長安三萬里》給了我希望,《聊齋:蘭若寺》又鐘鐘地踹我一腳,叫我放棄幻想。
我不清楚“新文化”系列的下一部作品《三國第一部:爭洛陽》能否扭轉乾坤。
起碼,在我看來,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可以暫時擱一擱,腳踏實力的制作水平已經足夠了。
當務之急,好好寫劇本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