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聯賽打到第4場,楊瀚森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不是因為比賽場面多炫,而是因為一組極具現實感的對比,把他和NBA級小球體系的碰撞擺在了臺面上,這場對陣火箭的比賽,開拓者不僅輸在了節奏,更讓楊瀚森真實感受到“被打到軟肋的滋味,這不是危言聳聽,進場沒多久,火箭就用一波12-2把開拓者按在地上摩擦,楊瀚森站在場上,攻防兩端都像是突然被切斷了信號,之前三場好歹有大個子跟他對噴,這回碰上火箭這套純小球陣容,楊瀚森一下子像被扔進了全新的考場——題型全換,只能硬著頭皮往下做
回頭看這場比賽,火箭其實沒用什么花里胡哨的戰術,甚至連“中鋒都只是掛名,2米03的奧索博,腳步靈活得不像個內線,一開場就用不斷的換防、錯位和外擴,把楊瀚森拉得暈頭轉向,沒法像以往一樣死盯中鋒,更多時候他被迫去換防外線球員,這種拉扯感,明顯超出了他CBA時期的舒適區,場面上,火箭速度快到像開了倍速,楊瀚森在防守端好幾次退防慢了半拍,直接被對手突破打穿,進攻端情況也不樂觀,開拓者給他做球沒問題,可火箭一圍堵,他的持球動作就顯得很別扭,低舉球、下三路控球這一套,在火箭的夾擊下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問題來了,夏聯前三場,楊瀚森面對的是“傳統大中鋒互毆,雖然累但邏輯簡單,力量對力量,身高對身高,頂多被針對一下弱側協防,今天這一場,火箭沒跟你單挑,反而用團隊速度和無限換防把節奏打飛,這種“偽小球風格,直接把楊瀚森的短板放大到了全場,2分鐘不到,火箭連下12分,開拓者全隊懵了,楊瀚森更是接連出現失誤,攻防效率值瞬間拉負,這時候就能看出NBA和CBA最大的差距——不是技術,而是節奏和對抗的多樣性
當然,楊瀚森不是沒還手之力,首節后段,他開始用自己熟悉的高位策應、罰球線持球找節奏,靠兩次高位助攻和罰球,勉強止住了得分荒,這一波屬于“老本行拉回信心,半場結束前,開拓者也慢慢找回點節奏,楊瀚森低位晃肩、勾手、吸引包夾分球,助攻佩杜拉命中三分,還和樂福完成了幾次配合,傳球手法確實豐富,防守端也送了兩次蓋帽,算是階段性糾錯,把開局拉胯的個人效率又搶救回來,半場數據一看,5次助攻、3次失誤,和火箭全隊7次助攻比,不算丟人
但球迷都明白,數據好看不代表就真的“適應了,進入下半場,火箭突然再提速,楊瀚森的失誤和犯規也跟著快速上漲,雖然他還能聰明地通過內線吃餅、補籃拿分,也有新的蓋帽進賬,可火箭的換防和夾擊一直沒停,體能和決策雙重壓力下,楊瀚森的短板被無限放大,三節末段,他終于打出個人夏聯最亮眼的進攻,夢幻轉身、歐洲步上籃,結果卻被火箭協防球員一巴掌拍飛,這球其實很經典——不是動作不夠好,而是NBA級別的補防和彈跳,他還沒完全適應,說白了,CBA的對抗,根本不可能給他這種“被二次補防的壓力
整場下來,楊瀚森的數據還算全面,8分8板5助攻3蓋帽,籃板也是夏聯新高,表面看似成長明顯,可細摳細節,4次失誤、4次犯規才是更值得上心的部分,說到底,NBA夏聯的舞臺,考驗的不只是球員的技術和身體,更是適應不同風格、快速調整的能力,楊瀚森有亮點,但這場火箭的小球體系,的確讓他暴露了不少“機動性危機,別忘了,NBA的常規賽和季后賽,越來越多球隊就是靠這種速度和切換打穿傳統內線,未來如果楊瀚森不能在移動和決策上做出升級,很容易在真正的NBA賽場被針對到極致
說點實話,這場比賽沒必要上綱上線到“楊瀚森不行,但也別自欺欺人地只盯數據,火箭這場贏在戰術多變和節奏把控,楊瀚森的進攻、策應和補防都有進步,臨場糾錯也算合格,只是距離NBA首發級別的“全面內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面對小球體系,怎么提升橫移速度和面對夾擊時的反應,才是他下階段最該死磕的短板,畢竟,NBA的進化速度,沒多少時間留給“慢熱型球員
回到現實,夏聯只是試金石,既有鍛煉價值,也有數據泡沫,楊瀚森這場給球迷上了一課,什么叫真正的“體系短板,也讓自己和教練組敲響了警鐘,下一步怎么調整,怎么在高壓節奏下減少犯規和失誤,怎么讓自己的優勢被無限放大,而不是被無限暴露,這場球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NBA的門檻高得很,適應只是第一步,后面的路,還得靠他自己一點點啃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