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為廣告信息
在畢節,威寧自治縣鹽倉鎮聲名不顯,但位于其境內的營洞社區石缸洞卻大有來頭,它的另一個稱謂,被當地人喚作“烏江源”。
群山環抱,綠樹掩映,山間有清泉石上,若非前人勘定,很難相信,奔流千里的大河烏江,源頭竟是一方溫柔的巖洞活水。而作為貴州母親河的起源,這里,正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故事。
烏蒙山間的鹽倉營洞,一滴水的啟程,揭開一條江的奔涌,也折射著畢節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范區的實踐成果。
自父輩舉家搬遷到營洞,已歷經82個春秋,在石缸洞旁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趙康義老人回憶往昔,恍惚卻又記憶猶新。
“家里分了土地,離這里近,還有豐富的水源。”老趙回憶,父輩的搬遷理由很樸實——近水、地肥,就是安身立命的根。從此,山腰到河畔,根系深扎水湄,一生便與這泉、這河、這山緊緊相連。
老趙接過了父輩的鋤頭,也接續了土地的饋贈。
2017年,一條黝黑的瀝青路,緞帶般蜿蜒穿過營洞社區,直抵威寧縣城,路通了,希望的種子也播撒開來。
社區利用河畔獨特的小氣候,點染出一片片櫻桃林,老趙也栽下幾十株。“六十多棵樹,去年就賣了一兩萬!”笑意在他臉上漾開,是增收的甜。
發展經果林,是當地保護生態、涵養水源、治理河道的創新之舉。
不同現在,歷史上的石缸洞,曾是一頭“兇獸”。
由于周邊石漠化嚴重,雨季時,溫柔的水就變了臉,水位暴漲、水勢湍急,帶來不小隱患。“最高時能到這里?!?/strong>同住河邊的蘇弟敏老人手指曾經的水位線,是現在通村路所在的位置。
“過去河邊就幾戶人,我也才搬來二十多年?!?/strong>回憶往昔,這位老人頗為感慨,過去交通不便,村里趕馬車都走河道,聽得河水暴漲,馬夫?;琶忾_韁繩,趕著馬上岸躲避,一車財物無暇顧及,石缸洞之猛可見一斑。
改變的契機,源于對綠色的呼喚。
近年來,隨著600余畝華山松的播種成長,石缸洞早已舊貌換新顏,兩岸蒼翠,青山重現,昔日的“兇獸”,終被青山綠意溫柔馴服,水勢平緩,水質清澈。
“從石缸洞到縣城,不過半小時車程?!?/strong>營洞社區黨支部書記施輝琴言語間頗顯閑適,“剛摘的果子,帶著露珠就能進城?!?/strong>櫻桃產業方興未艾,社區又將目光投向了更金貴的車厘子。
甜蜜的果實外,清冽的烏江水,還氤氳出營洞的牧草豐沛。
在當地,除水源地外,全村613戶人家,超300戶的營生與牛羊相伴。“牧草好,大家就有養牛羊的習慣?!?/strong>施輝琴介紹,如今,習慣正拓寬為致富的通途——村里成立了養殖合作社,要將悠久的牧歌,寫成發展的樂章。
不止營洞,在整個鹽倉,都有放牧的傳承。背靠中國南方最大的天然草原——百草坪,風吹草低見牛羊,是獨屬這方天地的風景。
▲百草坪的牛羊 陳榕 攝
當然,也有人另尋桃源。興發村的養牛大戶鄧超就是其中代表,“花山人少,草更肥?!?/strong>涼風挾著細雨,一把黑傘一根拐,鄧超一邊領路,一邊講著自己的放牧經,他語氣篤定,對自己的“牧場”非常滿意。
鄧超說的花山,是寨子里的小地名,每天趕著牛群來此,路程約50分鐘。
“早上七八點上山,晚上七八點下山?!?/strong>說起放牧生活,他嘴上不停。鄧超說,自家養了五十多頭牛,前些日子剛剛“出貨”八九頭,七八萬塊錢穩穩落袋。提到未來,他有些期待:“目前牛價一般,希望過段時間行情更好些?!?/strong>
水的沁潤下,牧草豐足,由營洞到興發,養殖成為鹽倉鎮的主導產業。
據統計,僅養牛一項,截至目前,鹽倉全鎮養牛戶就達960戶,總養牛數6810頭。今年上半年,該鎮羊存欄1.8萬只,出欄0.86萬只,預估產值1376萬元。
▲百草坪的牛羊 陳榕 攝
烏蒙山中,烏江之畔,鹽倉人已生活了不知多少個春秋。歲月輪轉,石缸洞中的清泉也流淌了無數個日夜,這看似微小卻蘊藏磅礴之力的烏江之源,恰是滋養一方沃土的溫柔血脈。
從避水而居到依水興業,鹽倉的故事,是烏江畔落筆的第一行詩篇,千里江水自此啟程,便書寫下沿江兩岸無數希望篇章與振興故事。
來 源:云上畢節
編輯:馬召鳳 ▏責編:李云俠 ▏編審:何 歡
終審:趙 杰 ▏監制:馬勛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