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兒。
這幾天刷到黃楊鈿甜那事的后續,雅安市聯合工作組都出通報了,把"230萬天價耳環"錘成300塊玻璃仿制品,她爹那點違規經商的破事也說得明明白白——就賺了3萬塊還被沒收了。
結果評論區照樣炸鍋,有人說"肯定被調包了",有人扒出她數年前的微博找"蛛絲馬跡",最絕的是有人問"為啥不公開她媽朋友的購物小票"。
說實話我看著都累。這事兒讓我想起前陣子哈佛那個演講女,還有更早的董小姐,每次官方通報出來,評論區總有群人跟沒看見似的,繼續在那"我不信""這里面肯定有貓膩"。
不是說通報就一定百分百完美,但這種"默認不信"的風氣,到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先聊聊為啥謠言比通報跑得還快
黃楊鈿甜這事兒里,"230萬耳環"的說法三天就傳遍全網,官方通報出來后反而有人覺得"欲蓋彌彰"。
這里面藏著一個傳播學規律:謠言永遠比真相長得好看。你說"耳環是300塊玻璃的",這太平淡了,沒人愿意轉發;但你說"00后女星戴230萬耳環,疑似老爹貪腐",這就有畫面了,有沖突了,有讓人"吃瓜"的沖動了。
更有意思的是,現在大家刷手機都跟掃雷似的,看見"官方通報"四個字先皺眉頭。為啥?
因為以前踩過坑。前幾年某明星偷稅漏稅,一開始工作室還發律師函說"純屬造謠",結果稅務局一通報直接打臉;某企業說產品絕對安全,后來被扒出質檢報告造假。
次數多了,大家就形成條件反射:與其信你說的,不如信我猜的。現在社會對精英階層的信任早就崩了,覺得他們都是"草臺班子"在裝。
這話放信息傳播上也一樣——大家覺得官方通報是"精心包裝的公關文",反而那些帶點陰謀論的小道消息,因為"敢說真話"的姿態,更容易讓人覺得可信。
就像這次黃楊鈿甜事件,有人說"通報避重就輕",其實通報里連她爹哪年哪月跟誰合資、賺了多少錢都寫了,比很多單位的公示詳細多了,但架不住有人就是覺得"沒說的才是重點"。
這里面其實存在一個悖論,一些編撰、捏造的故事情節,因為本身就是虛假的,所以可以胡亂‘創作’,用幾張圖片、一段視頻作為證明材料,用看圖說話方式,杜撰出一個事件邏輯,便可以將故事捏造出來。然后在一些細節、關鍵節點上留下一些懸念和不公,就可以讓故事顯得非常真實。
想要證明這類事件的真實性很容易,但是想要把那些可以留下的‘懸念’向公眾做出解釋卻非常難。因為它們原本就不存在,但是卻先入為主地進入大眾的腦子,成為事件的‘基石’。
就像你用一把尺子A,量出自己的身高是185,這個結果也滿足你的期待,于是你見人便說自己身高185。直到一天有人拿了把標準的尺子B再次給你測量,結果卻是170。
這個時候,你首先懷疑的肯定是尺子B不準,而不是尺子A。也就是說,建立在錯誤信息上的、符合你期待的認知,人們天然地傾向接受。而其他信息,人們天然地會抵觸。
就像如今黃楊鈿甜這事,官方通報出來了,沒有那么多大家以為的‘貓膩’,不符合大家的期待,很多人就對通報不滿,刻意表達不接受、不相信。
前幾天跟一老媒體人聊天,他說現在做新聞最難的不是找真相,而是讓大家信真相。
這話扎心但實在。黃楊鈿甜事件里,有個評論點贊過萬:"反正我不信,除非把她全家銀行卡流水打出來"。這種"要證明到牙齒"的心態,本質上是社會信任賬戶早已余額不足了。
為啥不足?因為大家對公平的敏感度飆升!
以前經濟高速發展,機會多,就算有人靠背景占便宜,普通人也能找到自己的賽道。現在不一樣了,好崗位就那么些,房價又高,大家本來就焦慮,看見"明星""天價"這種詞,很容易聯想到"階層固化""特權橫行"。
這時候出來個通報說"都是誤會",大家第一反應不是"哦,原來是這樣",而是"是不是又有人幫忙壓下去了"。
還有個更隱蔽的原因:現在的人都太會"解構"了。哈佛女事件時說,大家看見名校光環先想"是不是花錢買的",看見精英演講先懷疑"是不是在裝"。這種解構欲放在網絡事件里,就變成了"官方說A,我偏要想B"。
你說耳環是玻璃的,他說"肯定是把真的藏起來了";你說她爹就賺了3萬,他說"大頭肯定沒報"。反正就是不信你能這么簡單就把事兒說清楚。
這樣的事如今越來越多,危害也許看不出來,但是卻著實不小。
有人覺得"我就隨便評論幾句,能有啥危害?"這話大錯特錯。
黃楊鈿甜這姑娘,就因為一張照片,被扒出全家隱私,事業停擺,現在通報出來了,損失也挽不回了。更嚴重的是,這種"默認不信"的風氣,最后坑的是所有人。
現在很多人連專家說的話都不信了,說"疫苗有效",有人說"是藥三分毒";說"要戴口罩",有人說"是為了賣口罩"。為啥?因為之前太多"專家"被打臉,大家索性"一刀切"不信了。
同理,要是每次官方通報都被當成"公關文",那以后真出了事,誰還信政府說的?到時候謠言滿天飛,恐慌情緒一上來,倒霉的還不是普通老百姓?
更諷刺的是,那些天天喊著"不信通報"的人,其實最需要通報的保護。就像黃楊鈿甜事件里,要是沒有官方調查,她可能真就被"230萬耳環"釘死在恥辱柱上了。
現在通報出來了,反而有人說"通報沒用"——這就好比你掉進水里,別人扔給你救生圈,你非說"這救生圈肯定漏氣",然后接著在水里撲騰。
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是大家既能質疑權威,也能相信真相。
現在的問題是,很多人把"質疑"變成了新的迷信——不管你說啥,我先懷疑了再說。這種心態看似聰明,其實是把自己困在了"永遠不信"的死胡同里。
黃楊鈿甜這事,說白了就是個網絡謠言引發的惡性事件,通報也說了,捏造謠言的人已經被查處,賬號被禁、收益被沒收。
最后還想說說這事背后的可能。那些造謠的人,可能是出于利益,也可能是背后有人慫恿。別忘了美國每年可是會專門撥款給一些人,來對咱們發動輿論、文化戰的。政府公信力下降,社會變得不安,最終美國都會獲利,所以咱不能否認這種情況的可能。
如今的這份通報可能不完美,但至少給出了調查過程和證據;大家可以質疑,但請從心里選擇相信,也別拿"我覺得""我猜"當證據,來故意對著干。
畢竟,誰也不想這樣的事落到自己頭上,到那時候,你是希望別人相信你的解釋,還是繼續在評論區喊"我不信"?
全文完,感謝閱讀,喜歡請三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