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志文化為鑰
開啟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之門
——史志部門貫徹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的實踐路徑
張忠仁
史志文化是縣域的“精神家底”,其中蘊含的歷史脈絡、民俗風情、紅色基因等資源,既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隱形資產”,又能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獨特發展動能。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聚焦推動四川高質量發展,明確提出“要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擺在治蜀興川更加突出的位置”,為挖掘史志文化價值、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堅決扛牢政治責任
筑牢史志工作根基
省委全會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實踐新高地為引領,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史志工作作為記錄歷史、傳承文化的重要領域,更需牢牢把握“史志姓黨”“史志為黨”“史志黨管”的政治方向,不斷強化自身建設,方能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
一要強化政治引領。堅定不移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全面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及省委全會的各項戰略部署,切實將會議精神細化為具體工作目標與任務,全方位融入史志工作的各個環節,要將巴蜀文化傳承發展工程與史志工作對接,重點挖掘古蜀文明在縣域的遺存脈絡,確保史志事業始終與省委精神高度契合、同頻共振,這既是落實省委全會“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實踐新高地”的具體行動,也是史志工作服務治蜀興川大局的必然要求。
二要提升專業素養。省委全會對各領域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新時代的史志工作具有歷史考據的嚴謹性、文化闡釋的深刻性、技術應用的前沿性等專業特性,急需培養一支政治素質過硬、史志業務精通的宏大隊伍。要著力構建“理論學習+技術實操+人才引進”的立體化培養體系,一方面要加強歷史研究前沿理論、文化傳播創新方法、AI技術在史志工作中的應用等方面的系統培訓;另一方面,通過公開招聘、柔性引才等渠道,吸引歷史地理學、文化產業管理、數字傳媒等專業人才,優化隊伍知識結構。
三要爭取支持保障。史志工作的高效開展需完善的制度供給和資源保障。要建立健全“黨委統籌、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保障機制,推動黨委將史志工作納入縣域發展總體規劃,建立史志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爭取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配備先進的辦公設備與技術設施,如高性能的資料收集整理軟件、數字化資源開發系統等,改善工作條件。要推動部門協作,形成合力,為史志資料收集整理、數字化資源開發等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堅實保障。
推進文旅深度融合
放大史志資源優勢
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建設文化強國旅游強國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省委全會明確指出,要推動文化與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史志是“縣域的立體家譜,既記載著山川地理的‘形’,更鐫刻著文化精神的‘魂’”,蘊含著豐富的文旅要素,是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源泉。
一要深掘史志資源文旅要素。縣域史志資源涵蓋物質文化(古建筑、文物)、非物質文化(民俗、技藝)、精神文化(歷史事件、名人精神)3個層面,需依托高校科研團隊開展全景式普查,深入挖掘和系統梳理歷史事件、名人軼事、民風民俗、風物特產等文旅要素。在此基礎上,運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史志文旅資源數據庫”,開發“掌上史志” 微信小程序,整合縣域歷史典故、名人足跡等數據,實現“掃碼聽故事”“按興趣找景點”等服務,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二要精心打造特色文旅線路。主題線路是串聯分散文旅資源的有效載體。應立足縣域特色,構建“核心資源引領、多元要素聯動”的線路開發模式。以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古城鎮為依托,串聯自然景觀與文化場景,重點開發打造集文化體驗、生態觀光于一體的藏羌彝民族風情、蜀道三國文化、大巴山—嘉陵江紅色文化、岷江生態文化、天府大道城市文化等主題文旅風景道等精品線路。要做靚名作、名城、名人、名品四張特色名片,推出特色文化旅游產品,形成 “線路帶產品、產品促消費”的良性循環。
三要史志賦能文旅產業發展。史志資源是縣域文旅IP打造的豐富素材庫。在政策層面,應設立史志文創專項扶持資金,對開發文化研學、紅色體驗、生態康養等沉浸式項目的企業給予專項補貼;在產品層面,鼓勵企業與高校合作,提煉地域文化符號,通過政策扶持、資金補貼等方式,引導企業重點開發以文化研學游、演藝賽事游、紅色精神游、生態康養游、探秘科普游等為主題的沉浸式旅游體驗項目;研發“蜀道詩詞盲盒”“寒食帖復刻書簽”“大熊貓服裝”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史志文創產品,推進文旅產業全域全業態發展。
強化研究闡釋轉化
提升史志資政效能
省委全會要求,“建立健全重點文旅項目推進機制,完善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體系。”史志部門肩負著“存史、育人、資政”職能,通過挖掘史志資源,能將歷史經驗轉化為黨委政府決策現實決策的智慧供給,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一要專題研究闡釋。縣域發展的諸多問題可在歷史中找到鏡鑒。要聚焦縣域“十五五”規劃編制、旅游開發等重點領域,開展“史志+現實”的跨學科研究。在商業規劃方面,研究歷史上本地商業發展脈絡,為現代商業街區規劃提供參考;在農旅融合方面,針對縣域“農旅融合”需求,挖掘史志中的種植史、養殖史,提煉出“文化賦能+品牌溢價”的發展路徑,為縣域發展提供歷史維度的決策依據。
二要融入旅游開發。史志文化的融入能提升旅游的“沉浸感”和“獲得感”。要加強與旅游部門的合作,將史志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產品設計、景區建設和導游講解中,將史志研究成果融入旅游景區、歷史文化街區的提升改造中,探索開發“縣域史志AR導覽系統”,游客掃描古建筑即可觀看歷史場景復原動畫。通過實物、圖文等形式展示本地歷史文化,豐富景區文化內涵,助力開發新的旅游路線和場景。
三要建立咨詢機制。建立史志資政咨詢機制,為政府決策提供專業的史志意見與建議,推行史志資政快報、簡報、月報、專報機制,聚焦縣域熱點(如鄉村振興、非遺保護),提煉歷史經驗供決策參考。定期舉辦“史志資政論壇”,邀請專家、干部共同探討縣域發展,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 張忠仁(劍閣縣黨史和地方志事務中心主任,四川省蜀道研究會理事)
供稿:劍閣縣黨史和地方志事務中心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