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建二局承建的武漢都市圈環線高速黃陂至新洲段迎來兩大關鍵節點——倒水河大橋鋼箱梁全幅貫通,四邑互通主線橋預制箱梁成功架設。作為該路段施工線路最長(約31.65公里)、結構最復雜的標段,中建二局團隊以多項自主創新技術攻克了地質與線性工程的挑戰,為構建武漢城市圈“1小時通勤圈”核心架構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建二局在項目中展現的智慧建造能力,成為工程高效推進的核心支撐。
面對傳統工地依賴人力巡查、數據滯后的痛點,中建二局自主研發“物聯網+”智慧管理平臺成為破題關鍵。項目現場部署37個智能終端,實時捕捉安全帽佩戴、溫濕度、噪音等10類指標,結合無人機高空巡檢與BIM模型,將龐大工地的全要素動態集中于“一屏掌控”。安全隱患響應速度壓縮至驚人的30秒,施工效率整體躍升40%。
在215米長、4458噸重的倒水河大橋鋼箱梁施工中,這一智慧平臺與三維激光攤鋪技術協同發力。后者在橋面施工中實現1.5毫米級平整精度與僅2%的材料損耗率,讓“道路如鏡”成為現實。攤鋪機每前進一米,系統同步校準高程與坡度,數據實時上傳云端分析,徹底告別傳統工藝的誤差累積。
四邑互通主線橋全長1690米,單榀最大箱梁重達156.5噸,施工難度位居全線前列。其橋址處于承載力薄弱的農田林地,需承載180噸級運梁車通行。中建二局團隊創新采用分層碾壓與毛渣換填技術,以碎石形成強力緩沖層,配合1:1邊坡填筑與2%單向排水坡,結合梯形排水溝網絡,打造出集承重、防滲、排水于一體的立體路基系統,成功突破縱坡超5%、轉彎半徑不足200米的復雜運輸瓶頸。
倒水河大橋貫通與四邑互通關鍵節點的完成,標志著武漢都市圈環線建設取得實質性飛躍。作為城市圈“1小時通勤圈”的核心動脈,項目建成后將顯著提升區域互聯互通水平。中建二局以物聯網平臺、三維激光攤鋪、智慧梁廠等創新技術為筆,在荊楚大地繪制出基建新標桿。未來,中建二局將繼續以科技賦能重大工程,為武漢城市圈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中建二局的智慧建造實踐,正成為中國基建轉型升級的生動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