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俄烏沖突自2022年2月爆發至今,已經持續三年多,戰火仍未平息。俄羅斯軍隊仍在烏克蘭東部推進,而烏克蘭方面不斷呼吁國際援助。
盡管美國與歐洲投入了大量資金與武器,但局勢依舊膠著。特朗普上臺后,本希望迅速收場,但現實并不簡單。他新近推出的“軍援新招”和“關稅大棒”似乎收效甚微。相比之下,中國始終堅持中立立場,在國際事務中穩住了局面。特朗普最近的表態,已開始隱隱表現出對中國立場的認可與無奈。
俄烏沖突始于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宣布對烏克蘭采取“特別軍事行動”。其動因主要是對北約持續東擴的強烈不滿,以及希望阻止烏克蘭進一步靠近西方軍事體系。俄羅斯政府宣稱有必要保護東部講俄語人口的安全,這也成為俄羅斯方面的主要立場。
烏克蘭方面,總統澤連斯基本為演員出身,2019年當選時承諾促進國家團結與和平。但沖突爆發后,他迅速轉變角色,成為西方支持下的象征性領袖,頻繁訪問歐美國家尋求資金與軍備援助。
至2025年7月,戰線持續拉鋸。俄羅斯控制了烏克蘭東部部分地區,包括頓巴斯和部分南部地區,而烏克蘭依靠西方武器維持抵抗。傷亡數字不斷攀升,民眾生活困苦,烏克蘭經濟受到嚴重打擊。
在國際援助方面,美國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從拜登政府開始,美國對烏克蘭的軍事與財政援助總額超過1200億美元,其中包括愛國者防空系統、“海馬斯”多管火箭炮、M1坦克等高端武器。歐洲國家如德國、法國、英國也提供了資金與裝備支持。然而,到2024年底,西方社會援助疲態日漸明顯,民眾開始質疑援助的可持續性。
2024年,美國總統大選由特朗普再次勝出,并于2025年1月上臺。與拜登政府主張持續援助不同,特朗普主打“美國優先”,上任后即凍結部分援助,并于3月暫停部分軍援,稱需重新評估援烏政策。然而,俄羅斯并未有撤軍跡象,北約內部對美國態度日益施壓,使特朗普不得不調整策略。
2025年7月14日,特朗普在白宮接見北約秘書長呂特時,宣布恢復對烏克蘭提供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但提出前提條件:由歐盟承擔全部費用。這一做法既延續援助,又減輕美國財政壓力,被外界解讀為“援助轉嫁”模式。特朗普在會上指出:“不能讓美國老是為別國戰爭買單,北約盟友應擔起應有責任。”
與此同時,特朗普還加碼經濟手段,對俄羅斯施壓。他提出50天期限,要求俄羅斯簽署停火協議,否則將對俄商品征收100%關稅,并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征收次級制裁。這種手段在歷史上曾屢次使用,但效果有限。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回應稱:“美國一方面送武器到基輔,一方面談和平,毫無誠意。”
實際上,俄羅斯經濟雖受制裁壓力,卻并未崩潰。能源出口依然穩定,尤其在亞洲市場維持活力。中國、印度、阿聯酋等國繼續購買俄油,填補歐洲市場缺口。關稅與制裁對這些國家影響有限,令特朗普政府的威脅效果大打折扣。
英國方面在本輪沖突中亦動作頻頻。2022年,英方在伊斯坦布爾談判期間,時任首相約翰遜訪問基輔,間接導致和談失敗。2025年,新首相斯塔默上臺后延續前任路線,繼續加大對烏援助。6月,斯塔默高規格接待澤連斯基,國王亦出席會談。但英國國內經濟壓力加劇,引發民眾對政府支援政策的質疑。
相比之下,中國在俄烏沖突中始終保持高度戰略克制。2023年,中國外交部發布《關于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文件,明確提出停火止戰、恢復談判等12點建議。文件雖未被西方全面采納,但獲得包括土耳其、印尼、巴西等國廣泛支持,成為國際社會重要的中立緩沖聲音。
中國在行動上并未對任何一方提供軍事支持,卻通過外交平臺持續推動對話與穩定。2025年7月15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訪問北京,出席上合組織外長會議,與中方就烏克蘭局勢、朝鮮半島與伊朗問題進行了深入磋商。中方強調,任何單邊制裁與軍事脅迫都無法解決危機,呼吁通過聯合國框架下進行政治解決。
中國與俄羅斯在能源與地緣安全方面有密切合作,但中方始終堅持“勸和促談”的基本立場。在特朗普提出對俄制裁升級后,中國外交部明確反對任何形式的“長臂管轄”,并指出關稅威脅無助于局勢緩解。中方同時強調,沖突升級將嚴重干擾全球穩定發展,國際社會應共同維護和平。
特朗普近期的言論也暴露出其政策困境。他承認,與普京的溝通“氣氛不錯但無進展”,并指出“這場沖突打得太久,美國已經被貼上挑釁標簽”。他對北約的角色亦多有不滿,認為歐洲應分擔更多援助責任,但在落實上仍面臨來自國會和軍方的多方制約。
美國國內對俄烏援助的反對聲音日益上升。部分共和黨議員批評政府投入過多資源在海外沖突,忽視國內通脹與民生問題。隨著2026年中期選舉臨近,特朗普政府面臨平衡外交政策與國內民意的雙重壓力。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的“不介入但有存在感”的策略更加凸顯。通過多邊外交、經濟合作與中立表態,中國在全球輿論中逐漸被視為“穩定器”,尤其在發展中國家間聲譽上升。與此同時,中俄深化戰略合作,反制西方陣營的政策牽制,進一步強化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
從整場俄烏沖突的發展來看,美國與西方國家的政策雖具高強度,但效果并未如預期般達成戰略目標。特朗普上臺后試圖以新的方式“收場”,通過轉嫁軍援成本和施加經濟壓力,短期內看似靈活,但面對俄羅斯的強硬姿態與新興國家的現實態度,收效甚微。而中國則始終維持政策穩定,以“不選邊、不缺席”為核心,推動政治解決路線,展現出高超的戰略智慧與大國責任擔當。
與西方急于介入、頻繁制裁的方式不同,中國更多依靠外交資源、經濟合作和政策倡議,在動蕩的國際局勢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在不激化矛盾、不擴大戰火的前提下,中國通過加強與俄羅斯及全球南方國家的溝通,推動形成多邊共識,進一步提升了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事實證明,保持中立與推動談判不僅維護了國家利益,也為全球和平穩定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