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創(chuàng)業(yè)最前線
作者 | 王亞靜
編輯 | 胡芳潔
美編 | 邢靜
審核 | 頌文
股權激勵本是企業(yè)綁定核心人才的利器,公牛集團卻遭“冷遇”。
7月11日,公牛集團公布了2025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授予結果,授予價格已經從35.77元/股下調為23.84元/股,下調比例達到33%。
即便如此,仍有26位員工因離職或個人原因,自愿放棄認購獲授的全部或部分限制性股票。
在這背后,是公牛集團股價跌跌不休的現實。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17日,公牛集團股價報收47.26元/股,較2024年10月巔峰時期的63.27元/股跌去25%。
自1995年創(chuàng)立以來,公牛集團在插座、照明等領域一騎絕塵,有“插座一哥”之稱。只是,再強的光環(huán)也掩蓋不住其業(yè)績增長日益疲軟的現實。
財報顯示,2021年至2025年一季度,其營收增速從23.22%下滑至3.14%,歸母凈利潤增速從20.18%下挫至4.91%。
不過,公司在分紅上依舊慷慨,只是絕大部分資金都流入了阮氏家族的“口袋”。2024年,公牛集團擬現金分紅31.01億元,阮立平家族憑借84.74%的持股比例,能夠拿走超26億元的“大禮包”。
面對業(yè)績下滑,為突圍、破局,公牛集團選擇進軍新能源,推出多款充電樁產品,但新能源賽道已是紅海,公牛集團又該如何講好新故事?
1、26人放棄低價股權激勵,股價9個月下挫25%
1995年,公牛從家庭作坊起步,聚焦用電產業(yè),插座等產品逐步走向了千家萬戶,但直到2020年,企業(yè)才邁向資本市場的舞臺。
2020年2月,公牛集團正式登陸上交所。上市之后,企業(yè)極其重視對骨干員工的激勵,每年都拋出“半價認購”的股權激勵計劃。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xié)議)
時至今日,這場看似“撿便宜”的買賣,員工卻不想“買賬”。
近日,公牛集團宣布,7月9日,公司對644名核心管理人員及核心骨干,授予414.33萬股限售股,授予價格為23.84元/股。
在公牛集團的股權激勵草案中,公司最初定的授予價格為35.77元/股,此番調整為23.84元/股,下調比例達到33%。而之所以進行調整,公司的理由是進行了分紅和公積金轉增。
按照7月9日的收盤價47.65元/股計算,公牛集團給出的最終授予價格23.84元/股,只有當時股價的一半,可謂誠意滿滿。
然而,在資金繳納過程中,有23名員工因個人原因,自愿放棄認購獲授的全部或部分限制性股票,合計17.92萬股。
在此之前的6月份,公牛集團就曾宣布,有3名員工因離職或個人原因,放棄其獲授的全部或部分限制性股票。以此來看,已有26名員工自愿放棄認購。
為何“低價認購”不香了?答案或許能從企業(yè)股價變動里窺得一二。
Wind數據顯示,自2020年登陸上交所后,公牛集團股價一度飆漲,在2021年1月時上漲至77.69元/股(前復權,下同),總市值超過1500億元。此后,其股價震蕩回落,在2024年10月時又出現了近3年的最高點——63.27元/股。
此后短短不到一年時間,公牛集團的股價又大幅下探。截至2025年7月17日,其股價報收47.26元/股,較2024年的高點下跌約25%。
要知道,激勵計劃中授予的限售股要在3年內陸續(xù)解禁,當時間被拉長,股價的走向就會充滿不確定性。而公牛集團的股價持續(xù)下挫,無疑讓股權激勵的“未來收益想象”大打折扣。
「創(chuàng)業(yè)最前線」注意到,公牛集團給出的股權激勵價格,整體已經呈現下滑趨勢。2020年至2025年,每股最終授予價格分別為76.13元、88.15元、63.06元、48.95元、34.92元、23.84元。
這也意味著,前期參與股權激勵計劃的員工,獲授限售股的成本明顯偏高,而在公牛集團的股價一挫再挫之后,極有可能已經浮虧。
而類似的情況已經在上演。
2025年4月,公牛集團推出2025年特別人才持股計劃,單價為71.54元/股。經過調整之后,7月2日完成非交易過戶,最終價格為49.39元/股,持股期限不低于12個月。
半個月之后的7月17日,公牛集團的股價報收47.26元/股,每股浮虧超2元。
那么,人才持股計劃中的股票已經浮虧,公司是否會拿出對員工的補償或回購措施?股價持續(xù)下挫之后,還能否以股權激勵的方式留住骨干人才?
對此,公牛集團方面回復「創(chuàng)業(yè)最前線」稱,公司歷年推出的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及特別人才持股計劃,根本考量是建立、健全公司長效激勵機制,吸引和留住優(yōu)秀人才,使各方共同關注公司的長遠發(fā)展。
2、業(yè)績增長疲軟,阮立平兄弟1年分紅26億
公牛集團股價持續(xù)下探,一定程度上與其業(yè)績增長日益疲軟有關。
2024年,公牛集團實現營業(yè)收入168億元,同比增長7.24%;歸母凈利潤43億元,同比增長10.39%,營收、利潤增速雙雙創(chuàng)下近4年來的最低值。
Wind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其營收增速分別為23.22%、13.70%、11.46%;歸母凈利潤增速分別為20.18%、14.68%、21.37%。
進入2025年,公牛集團的增長疲態(tài)更加明顯。2025年一季度,其實現營收39億元,同比微增3.14%;歸母凈利潤9.75億元,同比增長4.91%,增速均低于5%。
(圖 / Wind(單位:億元))
即便業(yè)績陷入增長瓶頸,公牛集團在分紅時仍毫不手軟。2024年,公司擬派發(fā)現金紅利31.01億元(含稅),占當期歸母凈利潤的72.59%。
只不過,由于超8成股權掌握在阮氏家族手中,絕大部分現金分紅自然也流向了阮氏家族。
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阮立平、阮學平兄弟直接持有公司30.25%股權,還通過良機實業(yè)間接持有53.81%股權。另據天眼查資料,阮亞平、阮小平、阮幼平、阮立平、阮學平5位兄弟姐妹還通過凝暉投資持有公司0.68%股權。
若以此計算,阮氏家族合計持有公司84.74%股權,2024年預計能夠分走約26.3億元現金分紅。
而這不過是阮立平、阮學平兄弟獲利的冰山一角。
Wind數據顯示,上市以來(2019年至2024年),公牛集團每年都拿出超50%的歸母凈利潤來分紅,已經累計分紅127.7億元。在這期間,阮立平、阮學平兄弟持有的股權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若以此粗略計算,兄弟二人能夠拿走超102億元的“大禮包”。
對于長期保持高分紅,是否有向阮立平、阮學平兄弟輸送利益之嫌,公牛集團回應稱,公司上市以來非常重視穩(wěn)健、可持續(xù)的股東回報。過去三年,公司持續(xù)提升現金分紅比例,充分考慮了公司現階段的經營業(yè)績與未來戰(zhàn)略發(fā)展需要,兼顧了股東即期和長遠利益。
公牛集團表示,未來,公司將綜合考慮行業(yè)特點、經營發(fā)展需要、現金流量狀況等多方面因素,在確保公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下,繼續(xù)保持穩(wěn)定的股東回報機制。
但不得不提的是,雖然保持著高分紅,公牛集團的現金流依然強勁。
(圖 / 公牛集團財報)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手握如此雄厚的資金,公牛集團仍維持較高的應付賬款規(guī)模。截至2025年3月31日,其應付賬款高達20.46億元。
賬上有上百億資金,為何沒有向供應商支付貨款,導致積壓如此高的應付賬款?對供應商支付貨款的賬期是多久?是否存在以留存供應商貨款方式,獲取現金投資收益?
對此,公牛集團方面回應,“公司應付賬款規(guī)模隨業(yè)務發(fā)展保持著良性、合理的狀態(tài)。公司與供應商建立了緊密的、合作共贏的長期伙伴關系。”
盡管公牛集團有足夠的資金實力、長年保持高分紅,高瓴仍然選擇了撤退。
「創(chuàng)業(yè)最前線」梳理發(fā)現,高瓴資本旗下的珠海高瓴道盈投資合伙企業(yè)(有限合伙)(以下簡稱:高瓴道盈)是公牛集團IPO前就進入的投資方,曾位列前五大股東,2020年時持股比例為2.01%。
2020年之后,高瓴道盈陸續(xù)減持公牛集團。2021年,高瓴道盈減持878萬股,年末時持股僅剩0.55%;在2022年財報中,高瓴道盈已經消失在前十大客戶名單之中。
知名資本撤退背后,公牛集團究竟面臨哪些困局?
3、跨界新能源,能講好充電樁的故事嗎?
其實,“插座一哥”,并不能滿足阮立平、阮學平兄弟的野心。
自2020年上市以來,公牛集團在每年的財報上都明確表示,公司的經營理念之一就是“只做第一”。
坦率而言,在用電領域縱橫30年的公牛集團,的確已經在插座、插排等賽道上做大做強。2024年,其電連接產品實現營收76.83億元、智能電工照明產品實現營收83.31億元,在各自領域內均占據領先地位。
只不過,這些傳統(tǒng)業(yè)務本身屬于高度成熟品類,在消費升級和房地產下行的雙重影響下,市場需求受限,公牛集團的業(yè)績增長自然疲軟。2024年,其電連接產品、智能電工照明產品的營收增速分別只有4.01%、5.42%。
(圖 / 公牛集團財報)
傳統(tǒng)業(yè)務增長陷入瓶頸,公牛集團也在試圖拓展業(yè)務邊界——進軍新能源領域。
2024年,公司先后推出了“無極”系列家用充電樁、液冷超充、大功率柔性群充等產品,并官宣著名演員雷佳音為公牛充電樁的品牌代言人。
按照公牛集團的說法,截至2024年末,其新能源業(yè)務C端累計開發(fā)終端網點2.5萬余家、B端累計開發(fā)運營商客戶超3000家。
(圖 / 公牛集團財報)
只是,落在報表上,這一業(yè)務的體量仍然很小。2024年,公牛集團的新能源產品實現營收7.77億元,同比增長104.75%,僅占總營收的4.6%,難以快速提振整體業(yè)績的增速。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上下游的產業(yè)鏈迎來爆發(fā)式增長,但新能源賽道玩家眾多,市場競爭早已白熱化。
例如,以蔚來、小鵬為代表的車企都在建設充電網絡。截至2024年12月31日,蔚來有2.5萬座運作中的超充樁及目的地充電樁、小鵬自營充電站網絡擴展至1920座。
在布局充電網絡的第三方企業(yè)中,特來電、星星充電等企業(yè)也搶占了先發(fā)優(yōu)勢。與此同時,國家電網、南方電網及地方能源企業(yè)紛紛推出自有品牌充電樁,并借助政策支持和補貼快速鋪設站點,國資企業(yè)不僅擁有資金和資源優(yōu)勢,市場渠道也更加穩(wěn)固。
而公牛集團面臨的挑戰(zhàn)在于,充電樁不是插座,涉及電力運維、軟件管理等復雜環(huán)節(jié),公司起家的渠道優(yōu)勢、制造優(yōu)勢難以直接遷移,尤其是在缺乏整車業(yè)務背景的情況下,想要快速切入新能源汽車市場,并不容易。
另外,盡管隨著新能源車保有量提升,家庭充電需求在增長,但這一市場的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戰(zhàn)”迭起,毛利空間被持續(xù)壓縮。
2024年,公牛集團新能源產品的毛利率為34.81%,遠不及電連接產品、智能電工照明產品40.97%、46.18%的毛利率。
一邊是傳統(tǒng)業(yè)務增長放緩,另一邊是新能源布局剛起步,尚未撐起新增長點,公牛集團自然焦慮。在業(yè)績、股價與多元化之間,公牛集團若找不到平衡點,其市場估值和業(yè)務活力可能持續(xù)承壓。
*注:文中題圖來自公牛集團官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