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創業最前線
作者 | 魏帥
編輯 | 馮羽
美編 | 邢靜
審核 | 頌文
動力電池行業硝煙再起。
“A+H”股的動力電池企業又添了新玩家。繼寧德時代、中創新航之后,“行業老二”億緯鋰能正式吹響赴港IPO號角。
這家磷酸鐵鋰與三元鋰技術并重的電池商,正全力轉向海外市場。但在這場龐大的產能軍備賽中,即便是億緯鋰能,也深感資金鏈緊繃。
近五年公司完成數輪百億級融資,真金白銀砸向產能競賽。產能飆升的代價卻是資產負債率長期高企,持續造血能力存疑。
而招股書顯示,過去三年,公司營收持續增長的同時,凈虧損卻逐年擴大,2024年一季度毛利率跌至行業低位。
此時沖刺港股,補血意圖不言而喻。
殘酷的現實是,市場早已被巨頭分食殆盡。今年前五個月,寧德時代、比亞迪合計吃下超六成份額。據SNE Research統計數據,2024年億緯鋰能裝機量位居國內廠商的第五位,全球廠商排名第九位,市占率僅為2.3%左右。寡頭壟斷格局下,二三線廠商的差距微乎其微,稍有不慎即跌出前十。
技術同質化、產能過剩的陰影揮之不去。億緯需要回答:如何在巨頭夾縫中建立獨有壁壘?是靠快充技術突圍,還是在儲能賽道深耕?海外擴產能否帶來真正的利潤空間?
答案仍待時間檢驗。但可以肯定的是,動力電池行業已步入存量絞殺階段。靠融資續命、以規模換市場的邏輯正遭遇挑戰。
當潮水退去,唯有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命脈與穩定盈利模式的企業,才能穿越周期。
1、市占率滑至第5位,仍在擴產
在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游的供應商中,競爭最為激烈的非動力電池莫屬。
這個一下跑出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個巨頭的行業,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快速攀升,市場規模仍舊不斷擴大中。
這無疑給予了二線電池廠商們機會。
在產業發展的快車下,億緯鋰能正悄然將戰略觸角伸向更遠的海域。
(圖 / 億緯鋰能官網)
這家2001年成立于廣東惠州、以消費電池起家的企業,如今已經成為動力電池的頭部企業。
SNE Research機構數據顯示,2024年億緯鋰能動力電池裝機量為20.3GWh,位居全球動力電池榜單第9位,在中國企業中排名第5位,市占率為2.3%。
但相比以往,億緯鋰能的坐席位次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2023年,億緯鋰能的動力電池裝車量約17.26GWh,市場份額4.45%,位列全國第4位,僅次于寧德時代、比亞迪和中創新航。
今年1-5月,億緯鋰能在全球市場動力電池裝機量榜單中仍在第9位徘徊,以10.8GWh的裝機量、2.7%的市場份額,位列國內企業的第5位。
一個明顯的變化便是,億緯鋰能的市場份額正在市場的擠壓下出現下滑態勢。
數據顯示,2024年億緯鋰能實現營收收入486.15億元,同比下降0.35%;歸母凈利潤實現40.76億元,同比微增0.63%。
而從長期來看,2022年到2024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36.7億元、45.2億元及42.2億元,對應凈利率分別為10.1%、9.3%和8.7%,出現了凈利小幅波動的情況。
毛利率方面,億緯鋰能毛利實現穩步增長,至2024年提升至17.4%。但對比行業頭部企業來看,似乎有點不夠看。
2024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系統業務毛利率達到23.94%,公司整體毛利率為24.44%。
某種程度上,動力電池行業的產業紅利,更多的集中在頭部企業、一線廠商的手中。“規模為王,是動力電池行業現階段最關鍵的成長因素。”據行業人士透露,如今動力電池產業的技術壁壘并不高,很難形成強力的技術壁壘,這時候就考驗規模效應下的降本效果。
產能,也就成了如今動力電池廠商尤其是二線廠商的布局關鍵。招股書顯示,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億緯鋰能在全球共擁有八個生產基地和兩個在建基地。
但據億緯鋰能方面的信息,公司動力和儲能電池的產能利用率從2022年的92.8%降至2023年的72.9%,并進一步降至2024年的69.2%。
本次赴港IPO的募資金額,億緯鋰能也計劃用于擴充產能,包括為公司匈牙利生產基地的持續建設及馬來西亞生產基地第三期建設提供部分資金。
而據資料顯示,億緯鋰能的匈牙利基地規劃年產能達30GWh,這一個基地的規劃產能就已經超過了其去年的出貨量;而馬來西亞項目第三期的規劃年產能也達到38GWh,計劃生產儲能電池。
如今,恰逢全球新能源政策窗口期閉合前的關鍵時點。歐盟碳關稅法案即將實施,美國《通脹削減法案》補貼細則持續收緊,也有分析人士認為億緯鋰能選擇此刻沖刺港股,意在政策倒逼下,加速推進本地化生產布局。
億緯鋰能CFO此前在路演中坦言:“只有拿到港股這張入場券,才能在海外建廠時獲得低成本融資支持。”
2、數輪融資“燒”出來的市場
在動力電池行業的擴張游戲里,億緯鋰能的節奏堪稱激進。據「創業最前線」梳理,其目前的規劃總產能超過300GWh。
6月27日,億緯鋰能公告稱,計劃在馬來西亞投資建設新型儲能電池項目,據其計劃,該項目投資預算不超過86.54億元,項目建設期不超過2.5年。
這也是億緯鋰能全球戰略進一步深化的關鍵落子。
相比于國內“拼刺刀”式的市場爭奪,海外市場堪稱凈土,也是業務訂單增長的新錨點。
在全球化的布局上,億緯鋰能可以說是相當舍得“砸錢”。從2020年至今,其融資公告幾乎每隔半年便會出現在資本視野——7輪融資、超260億元募資額,這樣的頻率在同賽道企業中并不多見。
Wind數據顯示,2009年上市后,億緯鋰能通過定向增發、中期票據和可轉債的形式在二級市場進行了6次融資,直接融資超204億元,以補充資金缺口。期間,以借款形式存在的間接融資高達272億元。
資金的流向倒是清晰可見:匈牙利基地的智能化產線要投,北美墨西哥工廠的土地要買,大圓柱4680電池的中試線要建,甚至連鈉離子電池的研發實驗室都在擴容。
在業務方面,不同于其他廠商對于單一技術路線和產品的押注,億緯鋰能幾乎在電池的各個賽道都有布局,除了大圓柱4680電池外,如今市場火熱的鈉離子電池、固態電池也都成為億緯鋰能投入的方向。
此外,億緯鋰能還堅持致力于產業鏈的整合,通過收購、合資等多種方式,將業務線的鋰礦、隔膜、電解液、正負極材料等電池產業材料串聯,是行業內少有的一體化布局公司,布局深度僅次于寧德時代。
這種重資產模式下帶來的必然后果,就是折舊費用的增加和龐大的現金流需求。
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固定資產同比增加39.41%,但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產能利用率僅69.2%,低于行業平均75%的水平。大量在建工程轉為固定資產后,折舊費用增長。
在此次赴港融資前,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億緯鋰能貨幣資金余額為134.35億元,交易性金融資產余額為45億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資產負債率的居高不下。報告期內,億緯鋰能的資產負債率常年在60%左右。2025年一季度,億緯鋰能資產負債率為61.98%,所屬行業資產負債率平均值為50.99%,高出行業均值近11%。
與此同時,行業技術迭代的速度,正在稀釋億緯鋰能前期巨額投入的邊際效益。
盡管億緯鋰能的4680大圓柱電池良品率突破90%,但寧德時代同期推出的“麒麟電池2.0”能量密度已超255Wh/kg;其鈉離子電池剛邁過145Wh/kg門檻,比亞迪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已實現180Wh/kg量產。
對于廠商來說,在如今成熟的動力電池市場中,誰家的密度越高、價格更有優勢,就多給誰訂單。長期以往,二線梯隊的億緯鋰能們,議價能力只會越來越低。
3、存量競爭時代,尋找確定性
動力電池行業已進入“拼刺刀”的存量博弈階段。
2021年,全球新冠疫情發酵下的動力電池斷供危機,將行業獨角獸寧德時代送上了萬億市值寶座,也成為了中國最具價值的汽車產業鏈公司。
彼時,車圈大佬苦求產能的劇本為業界廣為流傳,寧德時代掌門人也成為了主機廠領導“想見而不得”的人。
但屬于動力電池的時代很快過去。當潮水退去后,主機廠依舊是那個掌握產業鏈命脈的人,頭部動力電池廠商還能坐在牌桌上,而那些停留在二線的動力電池廠商日子則并不輕松。
2024年數據顯示,全球前十企業市占率攀升至83%,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合計拿下超半數的市場份額,留給二線廠商的生存空間愈發逼仄。
億緯鋰能的底牌是已進入寶馬、奔馳、現代起亞等23家車企供應鏈,手握超500GWh意向訂單。
招股書數據顯示,2022-2024年,公司五大客戶產生的收入分別為144.9億元、167.6億元及104.2億元,分別占同年總收入的39.9%、34.4%及21.4%。
但硬幣的另一面是,車企年降本要求普遍超過10%,倒逼企業持續壓縮成本。
與此同時,新冠疫情給汽車產業帶來的“后遺癥”便是多供應商模式,尤其是動力電池。車企選擇空間更大,不同價格和密度的電池也根據性價比匹配不同的車型。
所以,即便是億緯鋰能掌握了不少意向客戶,最終拿到手的訂單,或許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多,抑或者是如想象中那么賺錢。
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曾總結,動力電池行業的特征是“你想卷,但沒資格”。
確實,在這個充分市場競爭的賽道,叢林法則可謂相當殘酷。此前就有投資者預言,在寧德時代赴港上市之后,處在其身后的二線廠商們必然跑步跟進。
按照2024年財報,億緯鋰能海外業務毛利率為21.23%,高于國內業務5.04個百分點。
看準海外市場的高毛利和市場空間,不止億緯鋰能一家。此前寧德時代赴港上市的過程中,就曾明確表示資金用于海外擴張的需求。欣旺達、瑞普蘭鈞、中科電氣等一種廠商,都在今年年內新建海外電池項目。
據報道,億緯鋰能此次香港二次上市預計募資規模高達300億港元左右。公司高管表示,登陸H股將進一步提升資本實力、滿足國際業務拓展需要,是深入推進全球化戰略的必然選擇。
對于此時此刻的億緯鋰能來說,手中雖然尚有余牌,但市場卻遠非停滯不前,而是處于時刻變化之中。
尤其是對于海外市場擴張而言。在美國碳關稅和美國通脹法案雙重壓力下,如何平衡海外高額建廠成本與政策窗口期的錯配風險,也是億緯鋰能必須思考的問題。
對此,億緯鋰能回應「創業最前線」表示,CLS模式是公司創新的全球合作經營模式,體現了與客戶共生共長的價值觀。
在這一模式下,公司以輕資產運營為核心,通過技術授權和服務支持降低海外投資風險,為客戶賦能的同時創造穩定收益。公司將密切關注海外政策變動情況,同時通過CLS合作經營模式以平衡時間窗口錯配風險。
但正如曾毓群辦公室此前懸掛的那副“賭性堅強”,動力電池生意本就是一場博弈游戲,億緯鋰能需要更敢賭,也需要在市場中更“堅強”。
*注:文中題圖來自億緯鋰能官網;其它未署名配圖來自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